3、分享你的「认知盈余」
分享主义是互联网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 8 小时工作制的今天,每天睡眠 8 小时,工作 8 小时,还有 8 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在过去,人们很大程度上在电视机前进行消费,而现在,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分享和创造。如果人们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创造,而不是消费,这将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和价值。
互联网的时候,最重要的意义是,你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更便捷地与别人沟通与协作,你的「业余」时间,也可以被组织起来构建出专业的产品。比如维基百科、 Linux ,都是一群非专业人士,利用自己业余时间,不领报酬,所完成的大工程。这样的行为模式被克莱·舍基称为「认知盈余」。克莱·舍基是一位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美国作家,顾问和老师,他专门出版了一本书就叫《认知盈余》。
在互联网时代,因为生产门槛的急速降低,你可以很轻易地从一名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比如:
●在过去,视频制作是门槛极高的工作,你得加入剧组或者电视台,才可以成为生产流程的一部分;但是在今天,你用手机就可以拍摄、制作一支短视频,上传到视频平台,甚至成为网红。
●在过去,写作也是一项门槛很高的工作,你写了文章,但是媒体版面极其有限,你只能自己留存当作日记,或者最多在朋友和同事之间流传;但是现在,你可以很轻易地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花几分钟时间,就可以把你写的文章发表出去。
●在过去,要想听课,你必须得在课堂里去听老师讲课;现在,因为网速足够快、手机支付工具足够便捷、手机上多媒体呈现效果的逐渐完善,大家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上课、听课,与此同时,每一位学员,都有可能参与到课程制作之中:你的作业、留言、反馈,都有可能被我引用到课程内容之中,每一位学员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生产者。
如果彻底释放大家的认知盈余,能产生多大价值?看看这个数据:
美国人每年 2000 亿小时看电视,而维基百科总花费时间只有大约 1 亿小时。
作为人数更多、观看电视更热衷的中国人,中国人花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可能是美国人看电视时间的 5-8 倍。如果把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用于打造维基百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