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节 如何在很多牛人大咖在场的群里发表观点不怯场?(第1页)

在筹备这节课之前,我向「好多课」的社群运营负责人高洁咨询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在群里发言?

高洁的观察是:

1、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几乎没有自己践行出来的,觉得没有什么可/敢分享的。(自我意识较强)

2、懂专业知识,但看了群内大咖分享,觉得自己和大咖相差太远。比如大咖说一套战略或者思维框架,感觉自己的分享都是浅显可见,总结能力相差甚远。

这两点观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恐惧感。

一个小小的社群,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公众场合」,相比于线下,在线的好处是:你没有完全暴露在别人面前,你可以藏着,这样就「不露怯」。而关于对恐惧感这个词,喜剧演员 Jerry Seinfeld 曾讲过一个段子:

有些人宁愿躺在棺材里,也不愿意在葬礼上对着所有人念悼词。这样的说法比较夸张,但也足够说明「怯场」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难逾越的坎儿。

当我们需要在公共场合、或是有可能吸引到所有团队成员注意的时候,就可能会感觉到怯场。罗永浩去新东方试讲的时候,前两次都失败。即使每年都召开一次产品发布会,但每次发布会之前,他都舌根发硬,浑身冒汗。

我有时候和别人提到,我曾经在译言翻译过很多文章,别人说:那你英文一定很好啦!我说,不是不是,正是英文不好,所以要多翻译。在公众面前,表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何应对?硬起头皮,做更多表达。

克服表达的恐惧有很多方法,总有一条适合你:

1、「犯错」是一个信号,不是终点;相反,它给你指明了方向

李嘉诚曾说过一句话,原文找不着了,大意是:无论你怎么告诫年轻人,这里有问题,那里有教训,全都没用。该犯的错,他还会再犯;该吸取的教训,他会重新再吸取一次。

不要害怕犯错,该掉的坑,迟早都会掉,不如早一点掉。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做了一千六百种试验;腾讯为了开发移动即时通信产品,在内部组建了三个研发组,最后微信团队胜出;《脱口秀大会》的脱口秀演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