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每个人当作朋友对待
所有牛人都是后天成长的结果。
2007 年 2 月 3 日,马云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宣布成立 Ma-Morley 奖学金计划,马云出资 2000 万美元,用来回报当年肯·莫利(Ken Morley)对他的帮助。
1980 年,莫利一家来中国旅游,结识了当年 16 岁的马云。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保持通信,莫利在每次回信时都为马云修改英文,还嘱咐马云说「来信时把行距留大一点」,这样他好些修改意见。
1985 年,莫利邀请马云暑假去自己在纽卡斯尔的家里看看,当年的马云从来没想过可以到国外去看看,莫利鼓励他说:「试试看,指不定你能拿到护照」。
后来他开始尝试,用了差不多半年才拿到护照。拿完护照才知道还要申请签证,申请了八次,他才拿到去澳大利亚的签证。
后来,他去澳大利亚呆了 29 天,而这 29 天,在他生命中至关重要。
从 1980 年与双方通信开始,为了支持马云上大学,莫利每隔一段时间就给马云寄一张支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共给马云寄了 200 澳元。
为了回报这 200 澳元,马云拿出 2000 万美元来回馈莫利。
莫利和马云的交往很单纯,他只是想帮助当年那个 16 岁的小朋友,而不是未来 5000 亿美金市值的阿里巴巴公司董事长。
我有一位师弟,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我的远程实习生,帮我兼职做一些网络推广的工作。几年前他作为联合创始人和朋友一起创业,他的创业项目已经是市面上非常知名的产品,估值已经好几亿美金。我和这位师弟的交往也非常简单,每年一起吃一两次粉,扯扯淡。因为当年我们共事的时候,经常在一起吃粉。
有时候朋友给你的帮助,远甚于牛人;牛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你永远不知道,你身边哪个人会成为未来的马云。
4、努力一块儿合作些什么
再回到一开始,罗永浩为什么给我打电话。原因是我给他发过一封邮件。——确切地说,是在发第三封邮件的时候,收到他的回复的。
要不是为了筹备这节课,我都快忘了当年的邮件是怎么写的了。
我从邮箱里翻出了当年邮件的截图:
</p>
<p><script 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