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节 巴菲特指标揭示了什么(第1页)

前段时间听到一个报道,说是衡量美股泡沫最著名的巴菲特指标已经创下历史新高。现在美股的位置,不但超过了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时候的峰值,而且超越了 2000 年时的科技泡沫峰值,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指标值。而这一切,都是在 2020 年疫情之后,美联储疯狂放水的货币政策和美国政府的财政刺激下造成的。

理解巴菲特指标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你了解股市,对我们以后投资的决策,也会有比较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巴菲特指标

用美股的总市值除以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会得到一个数值,我们称其为「巴菲特指标」,因为这个指标是巴菲特首先提出来的。

对于巴菲特指标,一直有一个传言,不管是机构还是媒体,这两年都在不断引用——如果巴菲特指标的数值处在 70%~80% 之间,说明美股处在被低估的位置,是买入美股的好时机。如果巴菲特指标数值超过 100%,就意味着美股有泡沫了,需要小心了。

为什么这个指标这么有参考意义,就连巴菲特也会如此重视呢?我在这里讲一下自己的理解。我们知道 GNP 的中文名称是国民生产总值。这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人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也就是说,GNP 这个指标计算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当年创造的实际财富。而股票市场的总价值,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创造的实际财富证券化的货币价值。所以巴菲特指标的本身,是用 GDP 这个实际财富作为基准,来计算实体经济的证券化率程度,以及资本市场的泡沫化程度。

在一个已经完成实物财富证券化的成熟国家里,用股票市场的总市值除以 GNP 的比值,衡量的其实是一个国家实物财富的泡沫化程度。因为股票市场的最终价值,只能反映经济的实际产出。泡沫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均值回归。

不过关于巴菲特这个指标的用法,到处都在以讹传讹。这才有了「巴菲特指标要是超过 100%,美股市场就进入泡沫区间」这种没有逻辑的说法。

巴菲特的困扰

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价值股的涨幅一直不如成长股。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让不少深度价值投资者很受伤,以至于传奇的价值投资者查尔斯跳楼自杀了。他是个知名的基金经理,也是深度价值投资者。他管理的基金在鼎盛时期规模高达 200 亿美元。

过去的十年,对查尔斯这种深度价值投资者来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