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戊戌变法: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能成,我们却失败了?(第1页)

要聊民国走向共和的这段历史,1898 年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事件。

如果说中国的民族主义开始觉醒,那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绝对的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晚清之后的中国,可以说完全是一部屈辱史。

完全就是爱谁谁,逮谁都敢输。

输完之后也不会脸红,反正就是签订不平等条约呗。

一来二去,把中国的经济命脉完全交给了西方国家不说,社会也开始出现了严重的思想动荡。

社会动荡的原因也不复杂,不平等条约要赔钱割地,大清也变不出钱来,只能搜刮老百姓。加上被迫开放国内市场,导致不管是农民还是商人,日子越来越难过。

当时的中国完全落后于世界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大清国闭关锁国,还躺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面没出来,错过了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

不过大清也不是没看明白这个问题。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的目瞪口呆的清政府,也明白了再不改革就玩完了。

于是,在慈禧的支持下,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从 1861 年开始一直搞了 30 多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洋务派代表的努力之下,大力兴办兵工厂、矿业等,还开始了选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比如后来搞铁路的詹天佑。洋务运动搞的是轰轰烈烈,形势一片大好,一度出现了「同光中兴」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

没想到在 1894 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直接把这 30 多年的自强运动打回了原形。

这就是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从上到下无不大惊失色,不敢相信拥有亚洲第一舰队的堂堂大清国会被莞尔小国的日本打败。

从庙堂之上到江湖之远,变法图强成为了共识,在此背景之下,「戊戌变法」闪亮登场。

然而可惜的是,「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收场,成了一场闹剧。而如果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成功的话,中国的历史进程显然要提前改写。

那这儿就有了一个问题。

为啥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小日本搞成的事,咱们就没有搞成?

在大清国轰轰烈烈的搞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的明治天皇上台,结束了德川幕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