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仪的孤独与坚守
生不逢时的谈判专家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唐氏家训
1938 年 9 月 30 日上午,上海法租界福开森路(现武康路)树木成荫,街道安静,偶有行人经过。
突然,一栋小房子的门被打开了。一个高大的男人走了出来,施施然离开。
没过多久,大门再次被打开,一群人神色慌张,匆匆忙忙将一个受伤的老人抬上汽车,呼啸而去。伤者被送往广慈医院(现上海瑞金医院)抢救。但老人因头部遭受重创,伤势过重,当天下午在医院去世了。
被刺杀的老人正是清朝二品大员、民国元老、中国第三代外交家——唐绍仪。
唐绍仪的遇刺震惊了整个上海。在上海的法国官员立刻展开地毯式的搜索,当天晚上即逮捕了 9 名嫌犯。后来证实,国民党军统特务赵理君收买了唐家的一位常客,以古董商人送货上门的名义进入唐宅,实施了刺杀。
第二天,蒋介石在日记上写道:
唐绍仪在沪毙命,实为革命党除一大奸……总理一生,在政治上之大敌,我党革命之障碍,以唐奸为最也。
然而,庆幸自己的政敌终于死了,恐怕才是蒋介石当时真实的心情。唐绍仪虽然坚持待在沦陷的上海,态度不明,但他并未真正投向日本方面。所谓「大奸」实在太冤枉。
这个悲惨的结局,必然不会是 12 岁就踏上远赴美国求学之路的唐绍仪所能想象到的。
1874 年秋天,12 岁的唐绍仪作为第三批赴美幼童之一,踏上了人生的征程。起程前,唐绍仪和同行的同学拍了张照片。小小少年样貌俊朗清秀,穿了件质地良好的袍子,表情严肃地面对着镜头。对于大洋彼岸的世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