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的坚持 不合时宜的天真

第 6 节 吴宓的坚持:不合时宜的天真(第1页)

吴宓的坚持

不合时宜的天真

icon

尽管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但坚强的普罗米修斯那崇高的精神并未被催垮。

——[德]施瓦布《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

1961 年,吴宓决定趁暑假去广州看望陈寅恪。

其实两年前,吴宓就想去广州了,但当时他因为课堂上随兴的一句「三两犹不够,况二两乎?」被学生和学校认为在讽刺当时中国经济陷入困境、物资缺乏的状况,正在被严厉批判,实在是走不开。因为这句话,吴宓被学校停了课。听说陈寅恪和他一样不能再授课,吴宓很担心。

两年后的这一次,他决心要去,于是写了一封长信给陈寅恪,说自己要去看他,「请通知此行应注意之事项」。

陈寅恪的「旅行指南」很快就到了——他用了速度最快的航空信函,因为要「争取时间速复此函」。在信里,陈寅恪仔细嘱咐吴宓:到了广州之后应该如何乘车、下车、付钱;应该带多少粮票;赶火车最好不要太晚,会麻烦;旅馆条件不太好;晚上有点儿凉;早饭可能不够吃,但他可以帮吴宓买到鸡蛋……

现在读起来,感觉就像大人在指导小孩子出门,事无巨细——对于吴宓的拜访,陈寅恪迫不及待。

一路颠簸后,8 月 30 日夜里 12 点左右,吴宓终于抵达陈寅恪在中山大学的家,「寅恪兄犹坐待宓来相见」。那时,陈寅恪已失明多年。听到吴宓到来的消息,他拄着拐杖,摸索着慢慢走向这位哈佛大学的同学——相交半个世纪的知己。

那一年,吴宓 67 岁,陈寅恪 71 岁。

在广州的这几天是吴宓晚年最愉快的一段时光。两个人互相袒露这几年的经历和自己的思想……犹如在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一样,真诚而热烈。

吴宓是最爱写日记的了。在日记里,他郑重又慎重地记下了这次相见的情景,对陈寅恪的「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