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较量(第1页)

朝鲜战争不只是中国与美国的战争,不只是朝鲜与韩国的战争,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集团性的军事战争。

当时世界各主要大国全都以各种方式深刻地参与了朝鲜战争。

战场上炮火震天的同时,围绕着如何结束朝鲜战争,各个国家各出奇招,展开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政治博弈。

其间,不仅有两个对立阵营之间的较量,还有两个阵营内部各个盟友之间的博弈。

波谲云诡,迷雾缭绕,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从中也可以窥探出各个主要大国的谋略手段、外交作风,对今天的大国政治亦颇有启示。

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第一个站出来试图调停朝鲜战争的国家是印度。

1947 年印度独立后,作为掌舵人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一直奉行「不结盟」政策。

即不与两个超级大国结盟,在两大阵营间保持等距离的独立的外交政策。

尼赫鲁希望印度能够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在国际问题上态度非常积极,试图通过调停战争来扩大印度的影响力。

当时的国际环境对印度也非常有利。

美国与苏联都希望能够争取印度加入己方阵营;

英国是印度百余年的宗主国,两国和平分手还没多久,领导人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中国把印度当作一起被压迫被剥削的穷兄弟,是需要联合的朋友。

因此,各方都非常重视印度的意见。

朝鲜战争爆发后,尼赫鲁给斯大林写信,给杜鲁门写信,给毛主席写信,给英国首相艾德礼写信,极力斡旋战争,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十三国提案」。

1950 年 12 月 14 日上午的联合国大会上,印度联合其他十二个亚洲和阿拉伯国家提交了关于朝鲜停火问题的联合提案,顺利获得通过。

此时正值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取得大胜,收复了朝鲜首都平壤,正准备全面越过三八线。

「十三国提案」方案的主要内容为:

1、立即停火;

2、中美军队全部撤出朝鲜;

3、美舰撤出台湾海峡,由联合国监督南北朝鲜军队解除武装,由联合国组建一支不超 5 万人的部队维持朝鲜的安全;

4、停火六个月后由联合国主持朝鲜的选举,

5、选举后三个月联合国部队撤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