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1页)

公元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中国西北,罗布泊无人区,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震彻大地。

火花弥漫,飞沙走石,浓密的蘑菇云直冲云霄,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远处的一个山坡上,突然冲出了一群如同癫狂的人,他们毫无顾忌的高呼、呐喊、蹦跳、拥抱。

突然,这群人停顿了下来,身体仿佛瞬间被抽空一样,他们不约而同地跪趴在地上失声痛哭。

刚刚那声巨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声音 ;

哭泣的这群人,正是研制原子弹的前线科研人员。

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激动,是因为太多的人为这声巨响努力了太久太久。

公元 1949 年 10 月 1 日,随着北京天安门城楼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是这个新国家的执政党。

从建国的第一天起,保卫国家安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就沉重地压在了中共的肩上,一刻也不能放松。

虽然掌握了政权,可此时中共面临的局势却极不乐观。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起,一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战乱天灾已经耗尽了这个古老国家的元气。

蒋介石集团撤退台湾时又带走了旧中国仅剩的一点积蓄,用积贫积弱、「一穷二白」这八个字来形容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毫不夸张。

摆在中共面前最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赶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恢复国民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发展工业是重中之重,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心中都有一个工业强国梦。

旧中国是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烂摊子,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发展工业,首先需要人才,特别是理工类人才。

也不用讳言,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工人才奇缺,建设人才奇缺,自身从头培养又太慢。

人才从哪里来?中共把眼睛望向了此刻正在海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

毛主席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对知识分子要团结他们,要使用他们,同时也要改造他们。」

这段话就是建国初期中共知识分子政策的指导思想。

据统计,当时正在国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总数为 5541 人,其中留学美国的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