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决裂是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深刻地影响了中美苏三大国的命运抉择。
此后的中美和解、中国对越反击战、中国改革开放、苏联解体、美国赢得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归根溯源,中苏决裂都是最初的导火索。
共同的意识形态,共同的传统友谊,历经血火考验的盟友关系,中苏两国到底是因为什么,最终走向了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呢?
先说结论:在意识形态上,中国挑战了苏联;在国家利益上,苏联伤害了中国。
这一切都要从斯大林谈起。
无论后世怎样评价斯大林的功过,但有一点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斯大林是一位对国际政治有着极其深刻理解的政治家。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斯大林对于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就有了自己的思考。
1949 年 6 月至 8 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受中共中央委托,刘少奇率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与苏共领导层面谈。
除了商谈一些具体问题外,此次访问中,斯大林还首次向中共交底,透露了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该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中国负责亚洲的革命,苏联负责欧洲的革命。」
此时的苏联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破坏,处于战后重建的起步时期,国力根本无法支撑在欧洲、亚洲两个战场同时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较量,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是对苏联的巨大支持。
朝鲜战争开战前,斯大林叮嘱金日成一定要征得中国同志的同意;越南共产党胡志明向苏联请求援助时,斯大林让他找中国。
此举虽然有推脱责任之嫌,但与苏联国际共运发展战略的大方向是吻合的。
也不必讳言,最开始,斯大林并不信任中共。
他认为中共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民族利益看的过重,认为毛泽东就是个农民起义领袖,只热衷于向社会主义盟友索要权益,对于履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责任却不积极。
但新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杰出表现改变了所有人的看法,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舍生忘死为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赢得了巨大威望。
毕竟,真刀真枪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战场上干过并取得胜利的,只有苏联与新中国。
朝鲜战场的兵戎相见,也彻底断绝了新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可能,除了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