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时节,正是慎终追远的时刻。不由得想起几年前的旧闻:清明节前夕,四川某居民小区挂出横幅,上写「恭祝全体业主节日快乐」;陕西某公司给四星客户群发节日祝福短信:「您好!清明将至,提前祝您节日快乐!」……看到祝福语的小区业主与客户都很郁闷:清明节不是祭拜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吗,怎么可以说「节日快乐」?
其实,从节日渊源与传统民俗的角度来说,古代的清明节确实是一个充满欢笑声的节日,古人过清明,是很快乐的。
这得从春季的三大传统节日说起:上巳、寒食、清明。我们现在所继承的清明节,实际上是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节三个节日。历史上,这三个节日的时间非常接近: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为冬至后第一百零四日至一百零六日,连续三天;而寒食节一结束,即是清明节。也因此,古人基本上将上巳、寒食和清明连着过。
因为时间靠得太近,使得三个节日的民俗相互融合。不过,若要溯源,它们的节日内涵还是不同的。简单地说,上巳节的主要习俗是在水边饮宴游乐,所以杜甫有诗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著名的「曲水流觞」便是上巳节的传统节目。
寒食节则是一个伤感的日子,节日期间要禁火三天,只能吃冷食,故名「寒食」,相传是为了纪念先秦时被晋文公用火烧死的名士介子推。纪念逝者、吃冷食,决定了这个节日的冷色调,民间也渐渐形成了「寒食上坟」的习俗。
到唐朝时,政府正式将寒食节确定为扫墓的日子。玄宗皇帝于开元二十年发布敕令:「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墓雨人归去。」
而清明节呢?是开始新生活的日子,因为此时寒食刚刚结束,从皇室到民间,要重新生火,取得新火种,开始正常的生活。宋朝时,每至清明日,皇家都要举行「钻燧改火」的仪式:命小内侍用榆木钻火,先取得火种者,赏赐金碗、绢三匹,并宣赐臣僚巨烛。民间也有清明日馈赠新火的习俗。
从节气来看,《历书》说:「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正是万物滋长、生命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