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节 运河上的宋朝(第1页)

大运河开挖于春秋时期,至隋朝时已基本完工。但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强大塑造力,则要到北宋时才完整地呈现出来。

大运河奠定了开封的国都地位,也撑起了北宋的繁华。

大运河是北宋立国的生命线

赵宋立国,继承后周的政治遗产,以汴梁为首都。但宋太祖赵匡胤打心底里不希望定都于汴梁,因为开封乃是「四战之地」,并无天险可据,易攻难守,从军事上考虑,确实不是建都的首选。为了守卫国都,必须在京师驻以重兵,成本非常高。开宝九年(976 年),距宋朝开国不过十六年,赵匡胤到西京洛阳祭祖,留洛期间,便与近臣发生了一次是否要迁都的辩论。

原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有意迁都洛阳,祭祀完毕,便在洛阳行宫住了下来,不欲回东京汴梁。随行的群臣不知如何是好。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进言:「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李怀忠的意思是,东京纵有千般不是,但毕竟得运河之便,每年可以从江淮运入漕粮数百万石,京师数十万驻军,全靠它吃饭。陛下如果搬居洛阳,能从哪里弄到这么多的粮食?因此,迁都之事,极不可行。

但赵匡胤不听,看来很难改变皇上的主意了。

此时,太祖之弟、晋王赵光义从容地说道:「迁都未便。」

赵匡胤说:「迁都洛阳也非长远之计,最好是迁至长安。」

赵光义「叩头切谏」,决心要打消太祖迁都的念头。

赵匡胤又说:「我之所以想西迁,并无他意,只是要据山河之胜,守卫国都。这样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赵光义说:「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沉默半晌,没有说话。等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左右近侍说:「晋王所言,也有他的道理,我就听他一回吧。」后深叹了一回气,悠悠道,「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太祖皇帝听从了其弟晋王的劝告,实际上也是迁就于时势。赵匡胤并不是一名固执的君王,他通达,既能尊重传统,也愿意承认现实,顺应时势。南宋时,朱熹与朋友回忆起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