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案子的起点,要从嘉庆二十五年春,嘉庆皇帝前往东陵祭陵说起。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 1820 年)三月初七,内阁正在办理皇帝祭陵的出行工作,第二天,嘉庆皇帝就计划要起驾,前往直隶遵化州的东陵了,为期大概是一个月。届时大批官员随行处理国事,保持政令畅通。
发号施令就要携带官印,因此内阁大学士派笔帖式前往各部领取官印。内阁的笔帖式来到了兵部,兵部接待官员不敢怠慢,立刻带领部堂书吏鲍干等人,陪伴来人前往兵部的库房取印。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最曲折、最离奇、也最胆战的经历。
走到存放印信的区域,一行人看到兵部各司、厅、所的印信逐一排开,都摆放在桌上。这些印信都是要经常取用的。
而在它们的后面是两个大木箱子,里面放着兵部的大印。
和朝廷其他部院衙门一样,兵部有两枚大印,衙门日常使用的称为「堂印」,随驾出巡使用的称为「行印」。(「行印」即「行在之印」,「行在」是皇帝巡行所到的地方,古代皇帝在外面到达哪里,哪里就是「行在」。)
兵部堂印存放在第一个大木箱子内的一个铁匣子内,第二个大木箱子里则存放着兵部的行印,还有兵部知武举关防、行在武选司、职方司等官印。这些官印都是不常使用的。
取印的一行人走到第二个大木箱子前站定,虽然有锁,但平日里并没有上锁,他们打开箱子,行印应该就放在里面的一个木匣内。
可是几个人翻开木箱,存放行印的木匣竟然不翼而飞了!
人们立刻紧张起来,把大木箱翻了个底朝天,印匣子就是无影无踪——行印不见了!
兵部的接待官员大叫起来,赶紧找!
一群人立刻在仓库内四下寻找,空气紧张得仿佛要爆炸。仓库里安静得出奇,只剩下了人们紧张的呼吸声。丢了有调兵权的朝廷大印,那是有极为严重的后果的!
不一会,管库的库丁康泳宁在屋角堆放着的一堆旧稿上面,发现了印匣子,打开一看,空空如也。行印真的就不见了。
在场的官员知道大事不妙,一边去派人报告兵部堂官(兵部的长官),一边组织人手在仓库里翻天覆地地查找。很快,兵部尚书、侍郎等本部长官纷纷赶到,扩大搜索范围,在整个衙门内外找了一天一夜,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分管兵部的内阁大学士明亮,也赶到现场,和各位长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