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的主题是:有些钱,其实你一点也不心疼。这背后有一个关键词叫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什么意思?就是每个人在你的内心都会针对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建立起了不同的账户,有些账户里面的钱,是花给父母的,有些账户里面的钱是花给自己的,花给孩子的,花给朋友的,花给恋人的等。你有没有觉得呢?有些时候给父母花钱,其实你很爽快,可是给自己花钱,你要算计着很久。同样是钱那价值一样的数量一样的,可是因为他在你的心里面占据着不同的账户,所以你会有很多的消费行为,往后想一想,不理性的,但那个当下你就是做出了那种判断,同样的前提条件,只要它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晚上,你要去听一场音乐会,门票 200 元你已经买完了,但是在你出门前,你发现你丢了 200 元的电话卡,你丢了一张电话卡,前两天刚买了 200 元钱丢了,怎么找都找不到,请问这场音乐会你还会去听吗?很多人的回答是:「当然去听啦,我丢电话卡,跟我听音乐会又没有关系。」
可是如果我把这个替换一下,音乐会 200 元你已经买了前提条件一样,但是在你快出门的时候,你发现音乐会的 200 元门票丢了,门票丢了,请问你还会再花 200 元去买张门票去听吗?很多人说:「那就不去了,丢了那我还去那不是傻吗?我花 400 元钱听呢。」可是你想一想,这两道题两道题本质上是一样的。你花了 200 元买了音乐会门票丢了,然后你再花 200 元去听,言下之意跟你花了 200 元钱买了电话卡丢了,你听完音乐会回来,不是还得再花 200 元再买个电话卡吗?所以两道题是一样的,你再要去干一件价值 200 元的事情之前丢了 200 元钱,这 200 元钱你后面还得花,可是当这 200元钱是丢电话卡和丢门票的时候,你做出的决定截然不同。
所以有句话叫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而这种认知幻觉却又无比真实的存在。每个人的大脑里面都存在两种账户,一种账户着经济学账户,经济学账户就是每一块钱就是一块钱,它是绝对相同,可是还有一种账户叫心理账户,心理账户里面的每一块钱你并不会一视同仁,你会是他不同的来处以及不同的用处,采取不同的态度。
比如辛辛苦苦赚了 10 万元,通过工作努力辛辛苦苦赚了 10 万元,你可能拿去赌博的概率就会比较低,可是买了个彩票中 10 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