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要跟你谈一个很有趣的词,叫做麦穗理论,觉得一听好像跟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理论确实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当中,做很多的决策。
各位你想象一下,假设今天有一个人问你,如何选择一个最理想的伴侣呢?你不管问任何人,我们中国人喜欢的回答就是看缘分啊,缘分到了自然就来了,可是在西方人的角度,他总喜欢问很多的问题,找到方法论,我们总喜欢把很多的问题归到与悟性,缘分就是说不清楚的。可是西方的很多思维方式是他们总喜欢为一些问题找到可以遵循的基本方法论,所以麦穗理论其实就来源于最古老的哲学。
如何找到理想的伴侣,这个问题其实不是现代人才问的好,在 2500 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他有三个弟子就曾经问过苏格拉底,要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我想这个问题要问孔子的话,孔子可能回答你一句深不可测的话,然后你听懂了就听懂了,你听不懂那就算了,可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子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说格拉底他就,这些弟子们带到了一片麦田,然后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就是让他们每个人在麦田当中选一只最大的麦穗,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然后挑一只最大的麦穗,摘出来交给老师,只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是走过的路,不能回头,你错过了就错过了,不能回头,而且只能摘一枝,所以三个弟子就分别进行了这个任务。
第一个弟子吧,刚刚走了几步就看,一只很大的麦穗就自认为这是最大的麦穗了,所以他就迫不及待的把这个麦穗给摘了,可是当他越往后走的时候,他发现大的麦穗越来越多,所以他最后很遗憾的走完了全程,把最初摘的那个麦穗交给了老师,显然他不是最大的。
所以第二个弟子看到了第一个弟子犯的这个错误,她就汲取了教训,他走的时候就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他并不急于去摘某一个最大的麦穗,边看边走,边看边走,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整个麦田的尽头了,快到整个麦田的尽头的时候,他不得已只能在边上从矮个字里面挑了一个高个子,可是在他过去的一路当中错过了很多大的麦穗,只在于他不断的观望而错过的那些实实在在最大的麦穗,这是第二个弟子。
第三个弟子了,他的方法是他先把这个麦田分成了三份,也就是分成了 3 个三分之一吗?走第 1 个三分之一的时候,他只看不摘,然后再走第 1 个三分之一的时候他只看不摘,他就在内心把这些麦穗分成了大中小三类麦穗,这叫做建立标准,然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