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节 专利的保护:若遍地都是仿制药「英雄」,可能再无新药推出(第1页)

流泪看完电影《我不是药神》,被人物打动,也因为无奈而痛心。平复心情后想想,面对问题若只有无奈,又和蝼蚁何异?最近,我的一位亲属查出淋巴肿瘤,我彻夜无眠,理智思考了这一社会问题。

在电影里,程勇是英雄,救了千万罹患白血病的人,现实中的药侠陆勇也救助了很多买不起原版药的病人。

但我要问一个问题,如果满世界都是程勇这样的英雄,会发生什么情况?

抱歉,答案可能是很残酷的,医药企业再无动力去研发新药,可能再无新药推出。

网络议论此电影的文章不少,却很少说的全面,一些人不懂经济学,还有一些人号称经济学者,却令人失望的有一些逻辑谬误。

纵观仿制药相关问题文章中,常见的谬误观点,总结下来大概有以下四个:

1.站在制药公司立场说,研发新药成本高昂,所以定价高的。

2.觉得制药公司是谋取暴力原罪的。

3.质疑法律为什么要抓好人的。

4.认为垄断是原罪,应该打破药物行业垄断的。

这四种错误,每一种比前一种的误解更可怕,我们逐一来讲。

01 原版药公司必定有超额利润,而且一定要保障专利期内的超额利润。

我之前在《北京房价高不是因为政府拍地价格高》中讲过供需决定价格,而不是成本决定价格。正是因为一旦药品研发出来,有专利保护,在专利期内必定带来超额利润,才有更多的公司和投资人愿意进行超高成本的投资。

而不是成本高,所以药品价格高。如果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是一个平均的利润率。都是利润=成本*固定利润率,比如 10%,那医药企业哪里来的动力,前期进行大量的资本投资,再经历那么长的等待回本周期?为什么不去简简单单开一个利润率也是 10% 的毛巾厂就好了。

根据 2016 年德勤会计事务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从其对 12 家大型药企的持续 6 年的追踪结果显示:开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花费 14.9 年的时间与 15 亿美元;在这 15 亿美元的开发费用当中,又有 40% 是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之前就要投入的;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药品中,只有 18% 是获得最终批准的。也就是说,前期投入的 6 亿美元,大多数都打了水漂,可见研究的结果有多不确定。

那么如果高风险的研发没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