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第三章 一条心(第1页)

锦衣寄禄,五府带俸。

锦衣卫因其在大明卫所中的特殊地位,常被朝廷用以安置不至封爵的功臣子弟,同大明其他卫所世代承袭的武官们不一样的一点,就是仅靠恩荫承袭锦衣卫的功臣子弟们不必真的到锦衣卫视事。

而五军都督府作为大明军队的中枢,最初在五军都督府充任军政官职的都是大明的公侯伯们。在大明朝廷的构想中,由世袭罔替的公侯伯们执掌,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武将集团,拱卫在皇帝周围。可土木堡一役之后,五军都督府的选拔标准开始松动,许多才不堪用的勋贵在五军都督府带俸但不任职。

饶是如此,在五府带俸的勋贵们,也不是荫袭锦衣卫的寄禄官们能比拟的。他们人数相对较少,名声也更为显赫。他们的祖先早已将自家的姓氏写进了史书当中,这些爵爷们极易被皇帝想起。

自孝宗弘治二年起,凡是不管事的带俸勋臣或公侯伯应袭之子须在操练之时,在京营序坐,以便熟知军事。至世宗嘉靖四十年,在京营习练的勋臣们凡受科道举荐,便授予勋卫之职。京营武官出现员缺,俱从勋卫推补。后又加码至公侯伯必须在京营习练之后,方可充任五军都督府军政官员。

朝廷对勋贵们的武略始终有着不低的要求。信任是其中一个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着不切实际的希望。毕竟这些勋贵中的一些人,若是一觉醒来觉得身体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成功唤醒了自己血脉里流淌的天赋,那大明的版图便可以重新印制了。

很明显,大明等了两百多年,一个都没等到。

今日新总督上任,京营诸将早早便在戎政厅门口等候。隆平侯张拱薇和泰宁侯陈延祚被武官们推出来领头。

平头百姓看公侯只差着一等,可两位侯爷都知道,这一等差中间有着十万八千里。一直带着俸却从不管事的泰宁侯陈延祚此时也极尽庄重,将获赐的绛色蟒服穿在了身上。隆平侯张拱薇同样也有获赐的蟒服,但他是神枢营的左副将,还代管着红盔将军,此时只穿着武官常服。张拱薇年未及而立,一腔富贵气不屑于京营这些蝇营狗苟。这样年轻的面容套着大红狮子服,旁人脑筋一转,便已知此人家世非凡。既然如此,富贵又何必再显?

二人本就领头站在人群前面,此时二人都默契地再远离人群走了几步,有意无意和其他人隔开了距离。

「京营这个样子,没个国公来坐堂,确实镇不住。」陈延祚本来望着东边徐弘基应该出现的方向,忽而又压低了声音转向张拱薇,用手掩住了嘴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