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第四章 隙宝(第1页)

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徐弘基便不再躲着人了,逮到空子便钻进李邦华家中,常常到夜深方才离开。因无视夜禁,被五城兵马司巡夜的小校逮到过好几次。夜禁这种事历来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五城兵马司对这样的事情早已经见怪不怪。何况京师的夜禁本来就禁不住,若非前些日子竟是戒严,夜禁早已聊胜于无。有些耳朵好的人知道魏国公闯了夜禁,但都各自按住了手脚,探着头想看看徐弘基从李邦华那里取了什么真经。

李邦华被参到罢官,要靠装病才能勉强待在北京。此时已经明白了静水流深的为官之道,对徐弘基说了八个字:「耳聪目明,大展拳脚。」

「耳聪目明,大展拳脚。」

默念着李邦华的指点,徐弘基把窗户隙了个小缝,闭着眼睛靠在椅背上,仔细地换起气来。

魏国公离开权力的中心太久太久了。

站在门外往里看,南京是大明的留都,六部九卿,北京有的,南京也有。但站在门里的人才知道,南京暮气沉沉,南京的九卿都是些在北京待不下去的人。自徐达以降的十代魏国公都像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守陵人,世世代代守着孝陵过日子,世世代代守着徐达的功绩过日子。但就是比守灵,魏国公也比不过英国公,英国公守着从朱棣到朱由校整整十二位皇帝的陵寝!魏国公比不了北京这些靖难功臣,他们家是靖难余辜,靠着皇帝的怜悯才能苟延残喘!

每每经过祖先的祠堂,徐弘基心里总有一句话:【三十岁了,还有机会重振祖先的荣光。】

【四十岁了,还有机会重振祖先的荣光吗?】

【五十岁了,没有机会重振祖先的荣光了。】

直到朱元璋的诏书送到徐弘基面前,徐弘基默默念道:【陛下还没有忘了我们。】他马不停蹄奔袭两千里路,离皇帝近一分,就多一分可能。皇帝果然没有忘记他们!在御花园,皇帝亲口说了魏国公与国同荫,又将他留在北京。

徐弘基能感觉得到,皇帝对他有种特别信赖。

但这份圣眷来得突然,自然也可能走得蹊跷。

皇帝是要做事的,徐弘基要把事情做好,他要有耳目,还得有手足。

魏国公离开权力的中心太久了,徐弘基想回来。

「树根都是扎在地底下,人看不见的地方。」

戎政厅堂下站了几个八品掾史并若干不入流的典吏。

衙门只要开门视事,就会有各衙门间的公文往来、自己衙门的账实盘点、登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