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自我中心」,你已经很努力了
学会自我关怀:不迷茫不纠结,善待自己
进度条
0:00
12:55
在上节课中,我们谈到了现代人主要痛苦来源三种中的第一种——自我物化的痛苦,即自己身为人,却并不将自己当作人来对待所造成的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会接着来讲第二种痛苦的来源,也就是自我中心的痛苦。
与自我物化相比,自我中心应该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了。自私、自以为是、自大……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这些词总是和自我中心联系在一起,以贬低的方式描述一个人是如何地自诩高明又不受人待见。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自我中心,却并不单纯是这一个意思。事实上,在我谈到自我中心的时候,我甚至并不把它当成一个贬义词。自我中心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可以在个人身上,甚至在整个社会中普遍存在,而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都会造成一些影响。
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自我中心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以及它对我们个人的心理健康又会造成哪些影响。
在现代心理学中,「自我中心」或者「自我中心性」这个词,最初是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在观察儿童行为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比较小的孩子似乎并不能分辨出自己和外界是不同的,他们会以自己所感觉到的为基础,认为周围的一切、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是他的自我。所以,当周围有任何好事,他们就会觉得那等于我好,这件好事也一定是因为我好而发生的;相反,如果周围有任何坏事,他们也觉得那意味着我坏,是因为我坏,事情才会坏。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健康发展,这种本能式的自我中心性会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自动消失,不过这种特性还是会在未来以不同的方式回访我们。比如,当我们长大后,大多数人都能够明白外界和自己是不同的,但我们可能仍然不能将主观想法和客观事实完全区分开来。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尤其是我们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是否「正常」的判断。你的判断常常是基于这件事、或这个人是否按照你的预期来运行和思考的。如果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来,那就一定是什么地方错了、不正常了,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没能将主观与客观分开。
客观情况是没有必要按照我们的主观偏好来的,如果它没有按照我们的主观偏好来,也不代表这里面有任何错误或者问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