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计 瞒天过海(第1页)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典】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 备:防备。周:周全、周密。意:思想、意识。怠:懈怠、大意。

防备很周密,戒备心反而容易松懈。

② 阴:在这里指隐秘的策略。阳:指公开的行动。对:相对、相反。

隐秘的策略藏匿在公开的行动中,而非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

③ 太:极、极大。阴、阳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矛盾对立的双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的极端是阳,阳的极端是阴。全句的意思是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译文】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简析】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瞒天过海」的「瞒」并非此计的最终诉求,而只是达成「过海」目的所用的必要手段罢了。

此计的原意是指瞒着「真龙天子」唐太宗,利用船造的房屋做掩饰,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渡海,攻打高丽,无形中化解了唐太宗渡海的恐惧。

「天」指代对实施者有危险的所有对象,因此「瞒天过海」的引申意是用方法、计谋隐蔽真实的目的和意图,制造公开的假象,使对方失去警戒之心。

此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瞒」,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如军事、政治、商业及职场等不同领域。或将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藏匿于公之于众的政治主张中,或将具有实际意义的外交行动遮蔽于华丽的外交辞令里面,或通过烦琐的工作实现人生的远大抱负。

【战例】

隋朝将领贺若弼智取徐州

公元 589 年,隋朝大举攻打陈国。陈国是公元 557 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