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 共敌:兵力集中的强敌。分:分散,使分散。
② 敌阳:古代兵法中指先发制人、正面进攻的战略。敌阴:古代兵法中伺机出击、后发制人的战略。
【译文】
进军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把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之后再攻打。与其从正面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从防守相对薄弱的部分进攻更有效。
【简析】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置敌于死地。此计适用于敌我力量悬殊之战,对于军事实力几倍、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如果采用莽撞、强硬的方式与其一决高下,一定会头破血流、伤亡惨重。
在己方处于军力劣势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导引流,找准敌人的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避实就虚,全力攻击,或是绕到敌军的后方攻其不备,对其造成威胁和牵制,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围魏救赵」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经济、职场、处世等领域,为人们解决诸多难题提供了实用、便利的指导方针,效果显著。而要充分挖掘此计的潜在智慧,为我们所用,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战例】
齐、魏桂陵之战
公元前 354 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征。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