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了,有点像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我们该讨论的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进一步推导出「该怎么应对」,而不是高喊口号,类似「人口不能减少」,或者「工业不能转移」,这些都没有意义。成年人的世界最基本的逻辑就是,这个世界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
关于制造业转移,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中间有好几次观念的转变,到今天为止,我的观点是——
它们要转就转去吧,我们也有更好的选择。
接下来我解释下为什么这么说,相信大家看完也能接受。
成本问题
文章开始,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们为什么要转移?首先是中国这边的成本越来越高。
这里的成本元素有很多,人力成本、环境成本、政府成本等。人力成本比较明显,一般低端制造业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工资低,而是枯燥乏味,经常十几个小时站在流水线前,每天两班倒,做一些完全机械重复的事,甚至连话也不让说,上趟厕所都要憋到特定时间。
这种生活可能 60 后能接受,70 后也凑合,80 后估计就没法接受了。问题是这类工厂只要年轻人,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人家还不要,只要 90 后,最好是 95 后,年轻力壮。
但是 90 后,尤其是 95 后,别说去这类工厂了,让他们坐办公室,他们或许都坐不住。所以,这类工厂现在也叫「城市落脚点」,说的是不少村里的年轻人进城后没地方去,想赶紧找个工作时一般去这类工厂,但是去了以后发现根本没法接受,不仅工作枯燥,工资还特别低,因此他们在这类工厂上几天班后就去干别的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纳闷:这类工厂既然工作差、留不住人,就不能提高点工资吗?
也不是不能,很多工厂也是外包的,利润本来就很薄,它们的甲方就没给它们多少钱搞生产,如果给员工加工资,可能自己就不太赚钱了。
制造业本身就是整个产业链里最初级的那部分,利润非常薄,利润大头都被研发和销售等服务业给分掉了,留给制造业的利润就那么点,想多给员工都难。
那怎么办?可不可以向中国内地迁徙呢?
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有交通成本制约。我查了下,300 千米陆运和 1 万千米海运成本差不多。也就是说,往内地行进 300 千米,成本跟在大海里航行 1 万千米是一样的,如果能在 1 万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