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和专才,哪个更值钱
「职场中通才更有价值还是专才更有价值?一方面我觉得工作肯定是越专业越好,但是另一方面上司跟我说应该具备多面手的能力。我非常困惑,到底是应该专心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是成为岗位通才?」
能力提升一直都是职场中的热门话题,普遍的认知是,工作能力当然是越专业越好,俗话说「样样通,样样松」。但是在真实的职场中,你会发现你的老板或上司并不是这样想的。虽然你可能是以某个专业岗位的身份入职的,一旦开始工作,上司恨不能你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做好。
我就曾听过一位创业公司的老板激励下属,言之凿凿地说:「不懂财务的人力不是好行政。」
万一不幸遇到一个挑剔的上司,很容易得到一个「你哪哪都不行,啥也不是」的评价。时间久了你可能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
职业能力的提升,努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有自己客观的判断标准,不能被他人带偏了。
在能力提升这个问题上,我有以下三点要强调。
小心能力成长的误区
谈能力提升,不可避免地得谈木桶理论,木桶理论也很简单: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很长一段时间,木桶理论在个人成长领域非常流行,于是乎很多人都热衷于寻找自己的能力短板,看各种书,上各种课,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满水桶」。
结果往往是努力半天才发现,自己的短板不是一般的多,越补越觉得自己和别人能力差距很大。
这是因为,把木桶理论放在个人能力提升领域是完全错误的。
木桶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他当年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是为了解决公司的管理问题。原话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原话其实说得很清楚,这是用来解释组织配合问题的。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传播的时候大家就默默忽略了后半句,只告诉你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听着也很有道理的样子,但真照着做你就掉坑里了。
如果你按照木桶理论的指导去提升自己的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