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30 岁之前要确定职业方向,否则就没机会了吗(第1页)

30 岁之前要确定职业方向,否则就没机会了吗

「有一种说法:一个人要在 30 岁,最迟在 35 岁之前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在这之后换行业就会非常困难。越往后人生会越没希望,这个说法对吗?」

一个做少儿编程的培训机构有这么一句广告词:

「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如果你是有孩子的家长,可能看一眼就马上焦虑、咨询、缴费。

这类说法现在非常流行,有个词专门形容它们,叫「贩卖焦虑」。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30 岁之前一定要做的 100 件事」「35 岁的失业不值得同情」,诸如此类,大同小异,意指:某事必须要在某个时间点完成,否则就「永世不得翻身」。这类标题党说来说去就只有一个目的:让你消费。不是让你买产品,就是让你买服务,至于是不是真的解决问题,未必有人关心。

所有贩卖焦虑的表达都有两个共同特点:

第一,没有逻辑分析,只有情绪判断。它们会在没有任何背景分析的情况下得出一个让你很焦虑的结论。

第二,放大灾难性后果。灾难和危险能触发人的焦虑感。

焦虑感是印刻在基因里最深的痕迹,但缺少理性的焦虑却会让人无法行动。所以,先别焦虑,我们试着从职业准备期和 35 岁之后如何转行两个方面来分析。

认识职业准备期

职业准备期是我建立的一个新的概念认知,它是我们从事某个职业在挣到钱之前需要投入的学习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总称。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不同职业的职业准备期分解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准备期的职业特点不同、策略也不同。

职业准备期短的职业。比如餐厅服务员。如果是你们家小区门口的小馆子,服务员的上岗要求就很低,基本上今天求职明天就可以上岗。即便有入职培训的知名连锁餐饮,训练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半个月。类似的岗位还有很多,比如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前台、课程顾问、个体销售,它们的职业准备期都很短。这类工作往往学历门槛和技能门槛都不高,工作收入靠短期结果。而且这类岗位都有一个共性问题,收入波动性很大。

职业准备期中等的职业往往以技能为主,比如程序员、设计师、审计师等。这类职业学习时间居中,2~5 年就可以执业,收入也居中,有一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