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书,为什么生活还是没有大的改变
「我对学习的热情总是一阵一阵的,平时工作之余,也报名学习了很多课程,比如英语、演讲之类的课程。但是总是坚持不下来。我也下了很大的决心,结果大多数课程都是不了了之,我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书,为什么生活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类人,光看他发的内容,很难判断他是做什么的。
今天写文章分析直播带货的商业模式,讲得头头是道;明天又晒出了自己听演讲网络课程的听课笔记。今天看到他说在现场听罗辑思维的演讲,明天又出现在吴晓波的读书会上。每天打卡那都是小儿科,早上必是「元气满满的一天」,晚上必对充实的自己道一声「晚安」。外加一句「越努力越幸运」。
一年过去,他每天发的还是这些,但是好像生活没啥变化。
这类人就是「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典型代表。也不能说他们不努力,毕竟他们确实每天都在努力学习,自带满满的正能量。这种「学习成瘾症」患者为什么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学习这件事本身的认识太过肤浅。
学习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消费型学习和生产型学习,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指向的目的不同,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
消费型学习
我特别害怕这样一类学员:我开什么课,他都会来学。每次见到这些学员,我都有一种「怎么是你,怎么又是你」的感慨。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问了一位学员:「你学了我这么多课,生活有改变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有啊,我更开心了。」这让我很迷惑,我讲的可都是职业规划类的内容,怎么就只让人更开心了呢?
后来讲课的时间久了,见过各种各样的学员,我发现那些我开什么课都来的学员,不见得就是想通过课程改变生活,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种感觉:我变得更好了。
我给这种学习起了一个名字:消费型学习。消费型学习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学习结果指向自我。这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解决自己的某个问题;第二,让自我感觉更好。
我们去学习某个课程或者某个技能的动力,一般是遇到了某个问题,不得不去学习。比如,你可能晋升到了管理岗位,但是没有管理经验,工作自然一塌糊涂,上司不满意,自己也很辛苦,于是萌发一个想法——不如去听听课,看看书。
这个过程就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