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与自己隔离,与他人隔绝03(第1页)

与自己隔离,与他人隔绝

不管怎样,我们的情绪健康、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受到过去和现在的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反过来,这些也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质量。上一节解释了为何自卑的人很难接受别人的爱。事实上,他们也无法轻松地去爱别人。因为,我们能够给予别人的,永远只能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我们给予别人爱和尊重。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懂得什么是爱和尊重,我们又能给予别人什么呢?

付出与得到

爱是永远不会衰竭的。为人父母者,并不会因为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孩子,而减少对第二个孩子的爱。父母爱每一个孩子,甘愿为每一个孩子无私付出,父母的爱永远不会穷尽。在这里,我们不妨将父母对子女的爱,与那些艺术品收藏者对自己「珍爱」的艺术品的爱做一番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品收藏者对某一件艺术品的热情会逐渐消退。当他获得一件新的艺术品后,他就会把对旧艺术品的关注、喜爱之情转移到新的艺术品上。这是因为,事实上,他并不在乎这些艺术品,他关心的是他自己。艺术品能让他心情愉悦,仅此而已。他并没有为了那些艺术品付出什么,他只是得到了它们。再举个例子,某人说,「我喜欢饼干」,但他其实并不是喜欢饼干本身。应该说,他喜欢的是吃饼干。假如他真的喜欢饼干,他就会把饼干束之高阁、好好保存。要知道,爱不是自私的。

再说得深刻一些:当关注自己的痛苦、生活的艰难时,我们就很容易生气,这不足为奇。例如,当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面临损失或即将面临损失时,他会为自己感到难过,而不太会为别人感到难过。他想的全是自己的损失、过失和悲哀。我们的「自我」投入得越少,我们受到的打击就越小。因为正常的悲伤情绪可以通过健康的途径得到排解,而不是受到抑制、掩饰和误导,最终导致伤痛无法愈合。悲伤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否定、愤怒、沮丧和接受。前三个阶段都是基于「自我」的。只有放下「自我」,我们才能放下过去,坦然接受现实。

欲望与爱情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欲望是爱情的对立面。当我们渴望得到某人或某物时,我们对他(它)的兴趣完全是自私的。我们想要得到他(它)来满足自己。然而,当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则是如何给予和付出,而且我们非常乐意这样做,迫不及待地想要这么做。当所爱的人痛苦时,我们也会感到痛苦。然而,当渴望得到的人痛苦时,我们想的却是,对方的痛苦将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给自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