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永远不会来得太迟
即使我们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做好人、做好事,我们的自尊心也会因为童年的不幸经历而受到伤害。在我们开始怪这个、怪那个之前,最重要的是别忘了下面这一点:即使孩子的父母(从理论上说)做到了所有能做的正确的事,在一个孩子从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的过程中,他仍然可能失去自尊心。一个人的自尊心有可能会受到学习成绩、社交因素或健康问题的伤害。但在所有因素之中,没有什么比在父母自尊心低的家庭中长大更有害的了,而且这并不仅仅局限于孩子遭到父母虐待这一种情况。
即便是在一个充满爱和关心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的情感状态也会受到影响。过度溺爱和保护会给孩子生活中未知的方方面面笼罩上恐惧的氛围,这将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过强、过度焦虑和恐惧。而我们知道,恐惧是愤怒的前兆。这些孩子长大后通常会成为无法忍受别人拒绝自己、情感脆弱、缺乏自信的成年人。尽管父母是出于好意,但过度保护的行为是父母缺乏自尊心的表现,往往和下列一种或多种动机有关:(1)父母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担惊受怕或受到伤害(这是其自身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的投射);(2)父母害怕,如果管教孩子,孩子就会不爱他们,或者对他们发火;(3)想要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并且不喜欢表现出适度的、负责任的权威;(4)希望孩子永远依赖父母,这样他们就觉得自己有用或能够掌控孩子的人生,从而填补自己情感上的缺口。[1]
尽管如此,如果一个成年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这往往是由于他本人早年缺乏以适当的方式表达爱,或其经历了动荡的童年期或少年期。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孩子)很容易把父母对他们行为的表现归咎于他们自己的过错。一个 7 岁的孩子不会对自己说:「哇,爸爸今天工作不顺利,刚刚损失了一大笔钱,所以他今天发泄了一下,把气出在了我的头上。不过没关系,我知道这与我无关,这只是因为他今天过得不顺。」如果父母生孩子的气,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犯了错。于是他就产生了羞耻感。他会这样理解父母生气的原因:「我不配得到他们的爱。」而这样的想法很快会进一步演变成:「我不配得到所有人的爱。」如果连一个普通的孩子都会对充满爱心的父母产生这样的看法(事实上很多孩子都会这样想),那么可以想象,那些受到父母虐待的孩子有多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不值得被爱」或者「我很糟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