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固执的人交流
「但是他很聪明!很成功!很有才华!」这些都无关紧要。我们不能把人的智力水平和情绪健康混为一谈。正如第 5 节所谈到的,在任何一种特定的情况下,聪明的人都有可能做出糟糕的决定,而不那么聪明的人也许反而会做出更明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决定行动方向的是我们的自尊心,而不是智力。一个聪明的人有潜力做出更好的选择,但他做出选择的动机和能力是由他的心理或情绪健康水平决定的。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会为自己的直觉感到自豪,因为他经常无视逻辑(尽管他会自相矛盾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他会说,「你要跟着感觉走」,或者,「无论如何,都要相信你的直觉」。而当事实总是与他的立场冲突时,我们可能很想问这个问题:「他怎么会如此愚蠢?」在问出这个问题时,我们其实是在寻找一个不存在的理由背后的逻辑,在一个不存在理性的心理世界中寻找理性。我们不该因为别人没有理性而感到沮丧,甚至做得比他更不理性。对方无法控制自己,但我们有头脑、明事理,我们可以选择结束这种无益的行为。
我们最好放弃这样的信念,即我们只要用一句精心组织的话就能让对方认识到他是错的,而我们实际上是对的。我们常常认为,只要我们提出一个理性的论点,并清楚地、合乎逻辑地解释事实,对方就一定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以我们的方式(正确的方式)来看待问题。有一种情况与此类似:当一个人在和不懂自己所说的语言的人交谈时,他会有意识地放慢说话速度,大声且清晰地发出每一个单词,并且配上一些生动形象的表情和动作。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他很清楚他说的话对方一个字也听不懂,但他的那个「情感性自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些语词对他来说太简单、太清楚了。
我们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时,需要尽可能地唤起他的同理心。这样的人与真实的自我隔绝,并与他人隔绝,承受着强烈的孤独,无论身边有多少人他仍会如此。正如我们在第 3 节中所解释的,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这是极其痛苦的,也让他倍感孤独。而且,尽管我们可能在心里已经那样认定,但这个人在早上醒来的时候可能真的没有在想:「我要怎么样才能惨兮兮地度过今天呢?」受到伤害的人,也会去伤害别人。这不是因为他们本性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正在遭受痛苦和折磨。尽管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我们不能假定其他人的行为也完全受到其意识的支配(或者,如果他的行为是有意识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