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基本决定了你的文章最终大概会长成什么样子,做事要先把控关键节点,一切跟结构相关的都是关键节点,所以我们这章的副标题是「写作中的框架大于勤奋」,这里的框架即结构。
本章第 1 节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天然矛盾」,这节内容很简单,但如果我不讲,很多人可能永远不会去想,看完这一节你就知道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为什么讲结构能力前要先讲这一点。
写作是为了创造并传递价值。价值是一种很难度量的东西,就如同爱。我爱你,我想把我的胸腔剖开,把心掏出来给你看,你说:「傻瓜,不用,你好好爱我,我就能感受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话呢?
因为我对你爱得如此强烈,我急着让你看到我有多爱你,但你是看不到的。所以你说让我好好爱你,让你感受到。于是我用爱恋的眼神和甜蜜的笑容,我用暖暖的拥抱,用对你无微不至的呵护让你感受到。
什么意思呢?
我对你的爱是由内到外释放的,却要让你由外到内感受到。所以谈恋爱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我这么爱你,难道你不知道吗?这是傻话,对方当然不知道,除非你拿出外在的行动,让对方感受到。
写作者和阅读者也有这样的天然矛盾。
有句话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写作者和阅读者对文章内核的理解总会有偏差。你写一篇文章,心里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你写得越好的文章越是如此,但读者不是,他们是直接面对一个陌生的东西。
你以为读者明白的东西,其实读者未必了解。
你把思考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中省略的东西,读者没办法自己补上。
你对一件事的理解,基于你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但读者读你的文章时,支撑他理解你文章的,是他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都不同。
你觉得你的文章值得一看,也值得推荐给朋友看,否则你写它干嘛,但对读者来说并非如此,别人并不是非得看你的文章,他随时可能把它关掉。
你的写作过程是先有内核,向外发散,有了框架,形成文字,做排版呈现。读者感受的过程,顺序是相反的。他先看到了你的排版呈现,阅读你的文字,遵循你的框架,最终才会理解你的内核。
这就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天然矛盾。
我们当然希望尽可能解决这些矛盾,让我们的文章价值最大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