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如何用动词、名词、形容词第 4 节 如何用动词、名词、形容词(第1页)

神经心理学认为,人的爬行脑(也就是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所以,我们进行内容表现时,要多做视觉化表达,少用抽象化表达。具体来说就是两个技巧: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动词。

少用形容词

文案广告圈有个不成文的定律:最好不用形容词。

你想想看,在经典的广告中,我们确实几乎看不到形容词。

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旺仔牛奶:再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

联想: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铁达时: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有句话是这样形容形容词的:「形容词很虚妄,是飘的,无根,不及物。它华丽,但空洞,只能用来修饰句子,做不了主干,成不了主角。最要命的是,它可以到处修饰,傍谁的肩,都亲昵,有青楼气。形容词要节制着用。满头戴花的是傻村姑。闺秀只一朵,又孤又美。」这段话道出了形容词的本质。

不过我有一个更通俗的解释,告诉你为什么形容词不宜多用。

你不妨想象一下,你写的文字要交给一个漫画家呈现为漫画,他对着一堆形容词要怎么画呢?

你说一个人个子特别高/特别矮,漫画家没法画。

你说一个人跟姚明一样高,漫画家知道。或者,你说一个人 2 米高或 1.5 米高漫画家也知道。

当然,我们不是说完全不用形容词,我也会用,大作家也会用,但有一点,我们写作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发现用名词、动词、数字、对比等能实现更好效果的话,我们当然就选择不用形容词了。

多用名词、动词

文字表达最怕抽象,一抽象,读者就觉得枯燥。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要具象,具象就是写出画面感。

如何写出画面感?形容词做不到,只有多用名词和动词。名词会告诉你「是什么」,动词则会告诉你「怎么样」。

很多广告文案之所以产生的效果好,就是因为它用动词和名词在你脑中植入了一幅画面。当你遇到相应的场景时,这个画面就出现了。

比如,你晚上去超市,看到了红牛,想到明天上午请了搬家公司搬家,搬家工人肯定会很累,你脑子里就蹦出一个画面感十足的「困了累了喝红牛」,所以你很贴心地为搬家工人准备了几罐红牛。

比如,你陪女朋友逛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