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阐述写作能力的三个核心时提到一个观点:没有持续、大量、优质的输入,你的思考和输出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写什么都有心无力。
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因此,学好写作,要先保证输入。
有一次媒体采访替大家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的工作已经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输入的频率肯定远远跟不上输出的频率,那该怎么办?问这个问题,说明你把输入定义得狭隘了,很多人认为读书、读文章才是输入。
我说过一句被大家广泛引用的句子:万事万物,皆可输入,皆可输出。其实这是一种强大的输入思维。为什么那些学习高手的学习效率那么高?因为他们有一个开放的思维,身处这个世界中,万事万物都是他们输入、学习的对象,绝不仅仅是阅读的时候才是输入。而且,他们的开放思维让他们脑子里的知识可以随时与万事万物连接,知识之间一旦产生连接,就会变成一张强大的知识网络,这个网络越织越大,成为保证你持续输出的系统能力和系统资源。
所以我们可以重新定义一下输入能力:输入能力,就是你从万事万物中吸收能量碰撞出思考的能力。根据这个定义,我给大家梳理一下增加输入的几条路径。
工作、生活中,看见即输入
比如在街上走时,我会想,这条街和街上的每一个店铺,多么像公众号列表啊,每一个店的名字和招牌都是公众号的名字和头像,然后我就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待这条街,思考公众号头像和名字的重要性。
比如我去海底捞吃饭,我一边吃一边观察海底捞的服务,思考每一个服务细节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能给我带来哪些不同的体验、为什么海底捞的服务员能做到这样、跟企业文化还是激励机制有关……这些输入就可能变成之后我所写文章的素材的一部分。
比如你在工作中刷文章、朋友圈、各种网站,不要觉得看文章才是输入,评论区其实也是一个素材金矿。它经常会诞生很多段子手,也常常会迸出很多金句,尤其是点赞前排的热门评论,有时候还能引起不小的话题,你看到这些也就有了输入。我写的文章的很多精彩观点都是在一些文章的热门评论里看到的。
工作、生活中,听见即输入
看是一种输入,听也是。我们一天大概有 30% 的时间在听,但绝大部分被我们听到的东西通常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并没有被我们输入。如果有效利用听到的这些内容,你就又多了一种重要的输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