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待宰的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六个钱包
1
2019 年 10 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不良「校园贷」案件线索征集》公告。《人民日报》也多次发文强调了校园贷的风险,以及校园消费金融市场需要被监管。
校园贷,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得承认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们确实是一代比一代有钱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有过足够的积累,而对孩子好,对大多数父母而言,是天经地义的本能。
更得承认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们接收到的信息、面对的诱惑,也是越来越多的。
过去我们最多是看看身边最有钱的同学怎么生活,社交媒体和各类种草平台发展起来后,学生们看到的是这个领域最光鲜的人在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
这种刺激是几何级的。
而攀比和虚荣,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本能。
学生们逐渐开始有钱,种草和社交媒体炫耀开始流行,攀比和虚荣又是人类本能,三者相加,于是消费主义开始席卷校园,而校园贷则为消费主义插上了翅膀。
有需求,就有市场。
有市场,就有利润。
有利润,就有镰刀。
所以校园贷又卷土重来,「韭菜们」嗷嗷待割。
2
校园贷卷土重来其实并不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因为从收益率上看,抛开善恶不谈,大学生群体确实是最最优质和肥美的羔羊。
作为一名专业风控,我打算好好谈谈校园贷的业务逻辑以及利益构成,说说为什么这是一个好生意。当然,好生意不代表是好事儿,更不代表是对的。好生意就是好做好赚的生意,仅此而已。
饱受消费主义洗脑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是天然契合校园贷场景的一批人,只要消费主义不息,校园贷就永生不死。
我们先来看看,大学生借贷群体的核心用户画像是什么。人傻、钱多、虚荣、胆小,这四个特质就注定了他们是最好的「韭菜」,不割他们简直对不起手里的镰刀。
什么是人傻?人傻就是大多数学生本身是没见过真正的社会,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被人为局限在了象牙塔和网络世界里。
这代表着,他们很多时候对于事物的认知是很容易被人带偏的。同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很难有坚定的意志。
意志不够坚定,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不恒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