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不是财富密码
近两年,由于收益特别给劲,基金一下子破圈成了全民话题,就连我日常经常监控防止他们做坏事的那几十个群里都开始聊基金了。
看着他们天天研究基金,几个亿的生意给他们升级成几百个亿。
我理解大家的基金狂热,毕竟谁都想多赚点钱。
期望和现实的落差,会衍生出焦虑。
随着这种社会群体焦虑和社交压力的逼迫,大量的年轻人不得不超前做出选择,不得不疯狂地想办法赚钱,提升自我,寻找这种焦虑下的解决方案。
在经历「先花钱才能赚钱」的消费贷,「职场小白月入五万不是梦」的智商付费之后,年轻人理性了很多。
我觉得买基金算是好事儿,年轻人愿意老老实实买基金而不是再去相信那些见鬼的财富自由和成功学课程,已经算是务实了。
买什么基金,怎么买基金,已经被人说烂了,我想说点与风险有关的东西,权当做个提醒,也不一定对,欢迎大家讨论,或者当相声听就好。
第一,谁告诉你基金的风险一定比股票低了?
基金的类型很多,货币型、股票型、债券型、收入型、主动型、平衡型,等等等等,不同的基金类型对应的是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目前各类网红基金,看其仓位,绝大部分是主动型和股票型,包括指数基金,讲白了你的钱最终也还是进了股市。
买股票有什么风险,买这种基金面临的风险是一样的,无非是这些基金经理经验比较丰富,手中的资金比较多。
这是优势,但有时候也是劣势。基金不是盘子越大越好的,盘子越大的基金,实际上面临的压力也越大,因为优秀的标的并不足够多。
另外,看当前的那些热门基金以及它们重仓的股票,基本属于大资金抱团的情况,类似的情况其实挺常见的,都不用说得特别远。
2007 年银行和地产还是香饽饽;2009 年有色金属化身高达直冲宇宙;2012 年和今天一样,医药类、白酒类、消费类疯涨,当时有个很知名的股神叫林园,提出了喝酒吃药概念,表示片仔癀和茅台再涨三十年。
当然我这里还是要强调下,喝酒吃药是指买产品,大家喝酒的时候不要吃药。
2015 年大家抱团搞科技类股票,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大批昨天的头牌基金经理被基民的机枪处理。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么多基金抱团把股价弄起来的时候,必然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