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财富自由的诅咒(第1页)

财富自由的诅咒

前段时间,胡润研究院发了一份关于财富自由门槛的报告,一线城市实现入门级财富自由的标准是一千九百万元,包括房产。

看起来数字很大,但这个数字和其前几年发布的那个几亿元的门槛来比,算是消费降级了。

我简单看了一下这份报告,觉得其实评判标准非常粗糙,并且里面有很多模糊的地方。

比如理财收入的钱,算不算家庭收入的范围,以及理财是有波动的,亏损如何定义呢?说不定坐吃山空,还没等吃空,先理财返贫了。

很多有钱人最大的美德就是不乱花钱。

当然这种报告其实广告性质大于实质性质,毕竟财富自由本身也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按照一般定义,财富自由是指家庭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超过或者达到总开支。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不需要付出劳动,靠投资或者收租之类的躺着也能赚到的钱,就足以满足自身需求,那他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胡润按所谓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来划分财富自由需要多少钱,这个划分挺没有说服力的。

每个人的消费水平和对物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在小县城一样花销巨大,就算县城没有高消费场所,人家就是喜欢在微信群里发十万块红包听别人说「谢谢老板」行不行?

不要觉得这样的人不存在,我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什么开销,在什么城市生活对我的消费水平影响不大,但我一年下来光公众号 +B 站给大家抽奖抽了多少钱,大家可以自己算算。

还有的人,即使在一线城市,也花不了几个钱。

完全可以出行坐地铁,或者干脆不出门,在家里天天打游戏,游戏也只玩免费的——只要我没有任何世俗的欲望,世俗的镰刀就割不到我。

我有个朋友疫情期间被困在北京,他每天在家里一个人待着,自己做饭,食材都靠网购,每个月的开支只有两千六,而且吃得很好,余额宝利息都能覆盖掉了。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那段时间里他也实现了财富自由,而且还是北京的财富自由。

他过得很快乐,并没有觉得难受。

这份报告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其实不在于具体数字,而在于它把财富自由分成了四个阶段,一层比一层卷。

大家都是自由的,但是后者总比前者更自由。

胡润董事长说他们之所以这么分,是因为家庭财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