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直觉的真实利率
比吃亏更亏的是什么?是对吃亏的浑然不觉。
很多时候,直觉并不一定是对的。它极有可能是错觉,尤其在选择贷款产品的时候。
各种各样的借贷产品,各种各样的还款方式,怎么知道它的真实利率是多少?怎么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案?怎么避免被蒙在鼓里还毫无察觉?这一篇我们把它讲清楚。
很多人习惯用利息除以本金来计算真实利率。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结果都是错的。
比如最常见的「借呗」。你借了 1000 元钱,有两种还款方式:一种是先息后本;一种是等额本息。先息后本总利息是 113.7 元,等额本息总利息是 64.5 元。
请问哪个方式更便宜?
图 3-2
大多数人会说第二个。因为利息才 60 多元钱,而第一个 100 多元钱。
这就是直觉错误。
利率分两种:一种我们叫它「名义利率」,另一种我们叫它「实际利率」。
如果想知道「名义利率」,可以直接用利息除以本金,这是 APR(6)算法;如果想知道真实利率,必须要用 IRR(7)算法。
具体做法是,在 Excel 里面做一个这样的表格,输入每个月的净现金流,然后按图一键计算就行。
表 3-5
以「借呗」为例,通过 IRR 计算发现,上面两种方式的月息都是 1%,年息都是 12%。完全没有区别。选等额本息只是直觉上感觉便宜,实际是完全一样的。
奇怪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手里可用的本金量不一样。
虽然都是借 1000 元钱,但等额本息意味着你在不停地归还本金,实际每个月能用的钱越来越少,所以名义利率更低。
图 3-3
而先息后本意味着 1000 元钱你是从头用到尾,实际能用的本金更多,看上去名义利息更高。
图 3-4
所以相同的实际利率,在不同的场景下,会展示出来完全不同的名义利率。
那名义利率 APR 是不是骗人的?不是,它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尽管 IRR 非常严谨、科学,也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但它有一个问题——难。大多数人并不懂算法的原理,对他们来讲,利息除以本金,算法简单直观,相对容易理解。
但这也正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