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怎么回事
100 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只有 70 平方米,购房者亏不亏?这一篇我们讲讲公摊面积。
先说公摊面积怎么来的。
这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当时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本来房价就不低,再把电梯和过道面积加到房价里,数字层面的单价就会上升,于是就出现了「公摊面积」,把公共空间平均到每家每户。比如,建筑面积有 60 平方米的房子,公摊了之后就变成了 80 平方米。这样的话,每平方米的单价在数字上就下来了,公共费用也随之按照公摊的面积平摊。
公摊面积包括哪些?电梯井、设备间、管道井、管理用房、公共门厅、过道、楼梯间、公共墙体、垃圾道,还有变电室,等等。
公摊系数是什么意思?就是公摊面积除以套内面积。比如,一套房子建筑面积是 70 平方米,套内面积是 60 平方米,那么它的公摊系数是多少?是 10÷60=16%。这里面有一个大概的范围,一般 7 层以下公摊率为 7%~13%,7~11 层公摊率为 10%~20%,12~33 层公摊率为 20%~25%。
有人支持取消公摊。那么取消公摊对买房子有好处吗?未必。
首先,取消公摊并不能降房价,就好像 180 厘米改为 1.8 米并不能降低身高一样,任何的计价方式只是在数字层面的变化,建筑面积 1 万平方米,套内面积就是 1.2 万平方米,完全是一回事。其次,取消公摊也不一定能降低物业费,尽管设备间、变电室、地下室也是要算取暖面积的。但取消了公摊,单价可能就涨了。最后,取消公摊可能导致重要信息丢失,因为公摊并不是越小越好,尽管表面上公摊越低,得房率越高。但过低的公摊意味着舒适度打折,比如两梯四户和两梯两户,前者得房率高,后者舒适度高。
公摊面积的最大问题是它容易产生一个作弊空间,因为公共空间你是没法拿尺子量的,导致开发商有较大的操作余地。
其实对于购房者来说,公摊面积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判断维度。你把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结合起来去考察这个房子,数据就会立体很多。
比如重庆就是这样,它一直是同时有套内面积和建筑面积。这样的话,购房者不仅可以看出实际面积是多少,也可以通过公摊面积判断得房率和舒适度。
这才是公摊面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