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发刊词:这样吃,做个不胖的快乐吃货!(第1页)

你好,我是于永超,你也可以叫我于大夫。我是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医学和营养学,毕业之后,在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从事临床营养方面的工作,其中就包括指导患者科学健康的减肥。工作之余,我经常在思索:如何能做个不胖的快乐吃货。于是呢,我利用自己所学的营养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真实的减肥经历和心得,通过一对一咨询、线上线下讲课还有微信公众号写科普文章等方式,累计帮助了几千人,找到健康又可行的减肥办法,帮他们实现了变瘦变美的愿望。

为什么我对减肥感兴趣?先说说我自己的故事。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就是个小胖子,运动会拔河项目强制参加那种。这大概是受某些传统文化的影响,简单说就是「胖=福」。譬如你看某些「年年有余」年画的形象,一般都是一个白白净净圆乎乎大胖小子,跨腿搂抱着一条同样丰硕肥美的大红鲤鱼,给人一种对吃穿不愁的富足生活的美好希冀,也说明在物质条件不是那么理想的年代,胖真的是一种令人羡慕的体型,所以才有「变胖=发福」之说。

还有,常言道「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在这种观念的暗示下,父母亲人们从来都不会指责我胖,反倒带着关爱的眼神,还鼓励我再多吃点儿,甚至经常以美食,作为我学习取得好成绩时的奖励,久而久之「美食=快乐」这种观念,便成为我童年时重要的价值信条。

在「胖=福」、「美食=快乐」观念的暗示下,我沉迷美食并乐此不疲,过上了标准的肥宅生活,曾经足足胖了 30 年,永远是同学、同事中的体重 max 担当。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我是在北大学习的医学和营养学,也是学霸一枚,常规来讲,科学的减肥知识我已经掌握了,为何自己却还是那么胖?一度胖到影响健康了,记得刚毕业入职体检时,差点儿因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重度脂肪肝等问题而没当成医生,甚至后来在医院出门诊时,减肥患者直言不讳「怎么医生比我还胖」,尴尬之余,我也时常自责给学校和专业拖了后腿。

从那时起我就很无奈:在我身上,知识能不能改变命运还不确定,但改变不了体重是确定了。

那会儿之所以会那么胖,是因为那些听起来很有道理却反人性的减肥方法,我光想想都难受。加上见多了那些快速减肥后疯狂反弹的案例,让我感觉:这样胖着也挺好,也就从来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要减肥,可见,这就是那时价值观的强大惯性。

一切改变的转折点,是一场马拉松比赛。

201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