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安慰剂效应:变得更好,从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开始(第1页)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一旦心情不好、情绪焦虑时,就想吃东西。哪怕是平时连碰都不碰的高糖、高盐、高脂食物等,都会拿来狂吃一通,简直就是化悲痛为食欲。吃完后,心理就会感觉舒服一些,可谓是「一吃解千愁」。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借吃解愁的行为其实是为了填补你的某种情感需要。而且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除了吃东西外,还会表现出一些其他行为,我再给你们举两个例子:

曾有位女士向我咨询,说她工作压力一大就头疼,吃各种止痛药都没用。后来,她的一位医生朋友给她开了一种药,说这是一种特效药,让她吃完后再睡一觉,肯定会好。结果她一试,嘿,还真有效!可她担心这种药物有害,后面不敢再找这位朋友开了,但一头疼又没有好办法。

还有些妈妈会跟我咨询,说自己孩子睡觉时总喜欢抱个小玩具、小枕头等,要不然就睡不着。甚至半夜孩子睡着后,大人把玩具或小枕头拿走,孩子醒了摸不到都不行……

在这几个案例中,真的是食物减轻了我们的烦恼吗?那位医生开的真的特效药吗?孩子睡觉时抱的小玩具、小枕头,真的具有催眠效果吗?

并不见得,这些情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但它却很有效。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是「安慰剂效应」。

那么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呢?这节课我就给大家讲一讲。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一)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由美国的毕阙博士在 1955 年提出的,它一开始只用于医学方面,意思是说,虽然患者得到的药物并没有任何实际治疗效果,但患者却相信这些药物是有效的,并真的感觉自己的病症减轻了。这也是这一效应令科学界和医学界百思不解,而令心理学界非常感兴趣的原因所在。

当然,从医学上来说,医生开具的「药物」并不是真正能治病的药,患者之所以吃完后感觉药物有效,其实是一种心理安慰。当你意识到自己生病时,往往会感到身体不适,这时就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意识来治疗你,给你暗示,让你相信自己可以好起来。

我相信你们中的不少朋友有过这种经历:你感到身体不舒服,到医院看病,医生认真检查后告诉你,你并没什么毛病,平时多注意休息就行了。可你就是不放心,希望医生能开点儿药给你。如果医生不开,你就会很忐忑,回家后也会越想越不踏实。如果医生开了药,你拿到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