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也希望遇到困难能够积极想办法,但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他这是家暴,你为什么不反抗,不寻求帮助呢?就这样任凭他虐待你?」
「唉,反抗也没用,我试过!我就是这命!」
「小丽,考的不好不要灰心,再努努力,找找方法,往前进步一点。」
「老师,我从小数学就不好,怎么努力也上不去,我就不是学数学的料!」
听到这样的说法,你是不是感觉很熟悉,你身边就有这样情况,甚至你自己就是这样的。说实话,讲这样的案例,我心里酸酸的,很不舒服。鲁迅有句话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于这样的人,一方面他们的处境,让人心疼,另一方面,对于他们的不努力、不争取又感觉生气、不理解。
这些人为什么在遭遇困难、遭遇困境的时候不想办法、不寻求帮助呢?这就是我这节课要讲的一个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习得性无助。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者动物因为不可控事件,而不断遭受失败,从而产生自己一切都无能为力,陷入一种无助无望、没有自信心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 1967 年提出的。这个概念来自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塞利格曼在进行动物研究时,用狗做了一项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开始的时候,狗在笼子里乱跑乱跳,试图逃出去,但笼子是关着的,逃不出去。多次这样的实验后,再给狗电击的时候,它就不再尝试逃跑,而是在那里痛苦地呻吟,即使笼子门打开,狗也不往外逃跑。再之后,只要蜂鸣器一响,即使不给电击,狗也会趴在那里痛苦地呻吟。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心理学家把这种习惯了无助无望,而产生不再努力、不再争取的心理,称为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在人类身上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实验证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在人类身上同样存在。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一个人如果总是在同一类事情上失败,就会放弃在这件事情上的努力。甚至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就是不行,已经「无可救药」。咱们前面提到的学生小丽,说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其实就是对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能力「无可救药」,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心理性无助是一种消极心理,是人们在困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