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人际关系里吃那么多亏,都是因为不懂这三种人际交往模型。
很多人只知道内向-外向模型。
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给自己画一个相对完整的人际交往肖像,以更全面更立体的了解自己的人际交往偏好。
这样做是为了获得更舒适更有效的人际交往效果,分享三个实用的模型给大家:
1)取悦/交往模型
2)能力/意愿模型
3)利益/关系模型
☆ 一、取悦/交往模型
我曾遇到一名咨询者,
她说在跟绝大多数朋友或同事聊天时,都会有种不知应该说些什么的困窘,于是非常自卑,但不知如何解决。
在我们后来的对话中,她慢慢发现,其实她并非不知道应跟朋友们说些什么。
她插不上话的原因是对他们的交流主题缺乏兴趣,看起来就像是无法融入。
但与此同时,她与极少数人却能进行非常深入且极为愉快的交流。
为什么?
因为她是「低取悦、高交往」型人。
按照 Gallup 优势理论,有的人偏向于深且少的交流,有的人则倾向于浅且多的交流。
前者被称为具有「交往(Relator)」天赋,后者被称为具有「取悦(Woo)」天赋。
当你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假如非常善于在短时间内与大多数人建立联系,给人以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感觉,那么你就具有「取悦」天赋
当你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假如你表现的非常低调,几乎不主动与任何人建立联系,或经一段时间后才最终只与一两个人建立了很深的联系,那么你就具有「交往」天赋。
假如你是一个具有「交往」天赋的人,那么你会对于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内容非常在意,只有那些深入的、且对你来说有价值的交流才是你真正喜欢的,而其他那种蜻蜓点水般的泛泛之交就是你不喜欢或不擅长的。
如果你不仅具有「交往」天赋,同时还擅于思考、喜欢思维,那么你就会对精神的深入交流情有独钟。
因此,不论是找朋友,还是找另一半,你都会有追求灵魂知己的强烈倾向。
我在很来咨询的人中,都发现了这样两种天赋的不同。
根据我对这些交往天赋的总结和归纳,他们可以归为一个二维四象限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