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如何缓解在社交网络上因别人回复速度慢而产生的焦虑?(第1页)

有位来找我的大学生说到最近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

他说自己最近深陷到一种怪圈,别人在 QQ 上回复他慢或者干脆无视或者回复的很冷淡「哦」、「嗯」或者是一个简单的表情,表示无语的「……」等,

他会产生「对方讨厌我,对我所说的话不感兴趣,觉得无语」的想法,然后很焦虑。

有时候他会质问对方「你是不是讨厌我」,多数情况下会得到肯定的回答「没有」。

可之后他还是很焦虑。

身边的朋友有的告诉他,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卸载社交软件!

他当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在如今这个时代,如果摒弃了社交网络的交流方式,

这不等于与世隔绝了吗……

那该怎么缓解这种焦虑呢?

先来做一些解释。

我们设想一个婴儿,因为肚子饿而大哭,他着急地想吃奶以缓解生理上的紧张,他是那么地渴望乳房的出现。

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乳房及时地出现了,婴儿吮吸乳房时焦虑马上得到了缓解,他体验到也与乳房融为一体的愉悦。

此时,他觉得乳房是好的,他也是好的,这种积极的经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体感和对外界他人的信任感,这会是一个安全感很充分的婴儿;

第二种情况是,乳房迟迟不出现,或者乳房有时出现有时又不出现,婴儿频频处于需要满足的受挫状态,并感到强烈的焦虑和愤怒。此时,他对乳房投射了敌意,他会觉得乳房是坏的,可恶的,折磨人的;

同时,他会觉得自己是糟糕的,坏的,令人讨厌的。

这些消极经验便形成了婴儿糟糕的自体感以及对外界他人的敌意与怀疑。

一岁时哺育的经历及相关的体验构成了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原型,这便是内在的依恋关系模型。

我刚才以哺育的经历来阐述了一个人的依恋关系,影响依恋关系质量的因素中,除了乳房是否及时出现之外,抚养者对婴儿的态度,抚养者的人格状态和情绪状态,抚养者是否稳定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的婴儿,很有可能出现依恋方面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婴儿观察中记录的例子:

乔乔在保姆的怀里,吸着奶瓶上奶嘴。保姆坐在床边上,把孩子的脸冲外面抱着。

乔乔眼睛看着窗外,并没有吸吮,好像无声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