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里根时期的中美关系:并不甜蜜的「蜜月」(第1页)

1980 年到 1988 年是一个任人引发无限遐想的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和美国,以及那时候的世界和现在大家熟悉的近似于截然不同。

后来研究中美关系的人普遍认为,中美关系在当时处在一个所谓的「蜜月」时期。

「蜜月」时期的含义是什么呢?

中美当时实现了大量的合作,最凸显、最具标志和象征性意义的就是在共同对抗苏联的威胁下,美国大幅度地放宽了,或者说提升了在军用领域对中国技术出口的管控水平

美国在技术出口方面本身是分组别的。

「P 组」里面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南斯拉夫,一个是中国;

然后它把我们单独提到了「V 组」。

V 组的定义是什么?

「友好非盟国」——对美国友好但不是美国军事盟友的国家。

所以有人又说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中美之间又事实上在对抗苏联威胁的过程中进入了一种「准盟友」的状态或者是一种事实上的盟友状态。

在进入友好非盟国的分组之后,美国因此可以向中国出口不具备直接杀伤能力的先进军事技术,由此就形成了以「和平珍珠」计划为代表的十项重大的合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用 F16 的火控和航电系统对中国空军的歼 8 战斗机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从歼-8 改成了歼-8Ⅱ。

如果对于航空史或者说兵器比较熟悉的可以去看,从歼-8 到歼-8Ⅱ变化是非常大的:

歼 8 是一架非常标准的苏式战斗机,从外观上看,进气道这些东西都看得见;

然后到歼-8Ⅱ之后,直观的变化从机头进气变成双侧进气,整个气动外形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化,同时里面的电子系统也进行了调整,大体上达到 F-16/79F-16 外贸型号的战斗水平。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显然是军事能力上巨大的跃升。

同时我们实现了领导人的互访。国家主席李先念去了美国,在美国签署了协议,美国同意向中国出售先进的核电站,当然了协议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兑现。

西屋核电站在最终交付过程当中,一直因为各种原因「杯葛」到现在。

里根总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先后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在访问过程中让很多人现在念念不忘的,里根在复旦大学的 3108 教室发表了非常有名的演讲,展望了中美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