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写作时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心中有很多话想说,想要倾诉,但就是无从下笔。这是很多人会面临的一个困境,对于刚开始写作的人是这样,对于那些已经有名气的作家,也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在创意写作教学里面,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想太多,只要写出来就好。抛开所有的写作包袱,写就好,不要在意写得好还是不好。其实还有另外一些办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写作环境。
谈到写作,一般关注比较多的就是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也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今天我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进入,那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环境进行写作?这可能是大多数写作者平时不太关注的一个方面,但翻阅一些作家的写作随笔,就会发现很多作家是特别注重写作环境的。
就比如我们在宽敞的电影院里看电影和宅在家里用电脑看电影,其产生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区别。环境有时候对写作者,对写作活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外在环境折射内心需求。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伍尔夫说过一句特别著名的话,对女人来说,要想写作,首先得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
房子本身不仅代表了独立空间,更是一种独特情感的表达。就好像我们观察一个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大致推断出他/她的性格、生活等等。同样的,去观察一个作家,注意一下他的写作环境,也能大致猜出来他的内心世界。他们所选择的写作环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内心需求。
作家马原一直在尝试新的写作形式,被称为先锋作家。其实在他看来,形式就是内容,他探讨形式的无限多的可能性,也就是在探讨人生的无限多的可能性。这样的内心需求,使他将写作环境选择在西藏。只有在西藏,他才有写作的可能;一旦离开西藏,写作就陷入失眠的状态。
在马原这里,西藏的外在写作环境,就代表了内心的宁静状态。所以,写作的外在环境折射出了内心需求。
其次,外在环境影响作品基调。
法国理论学家泰纳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三因素说」,是说影响文学作品的有三因素,分别是种族、环境和时代。泰纳这里的环境更多的是指地域环境,我们将之理解为写作时的外在环境也是合适的。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书都来自于那个封闭的,安静的,孤独的,只属于自己的诺弗勒堡房子。杜拉斯在生活中很少和人沟通,她的好友就这样形容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