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家创意手册》,读到「等待灵感注定是失败者的游戏」这句话,怦然心动,一下子便将之视为知己。是啊,等待灵感,多少次名之为的等待灵感,演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麻痹和安慰。我们往往想给懒惰找一个借口,但是,记住呐,在写作时,永远不要给自己寻找借口。对写作而言,写就好,灵感并没有那么重要。
虽然诸如柏拉图、朱光潜等文学理论家再三阐释灵感的重要性,但他们的阐释一直显得云里雾里,不甚明了。这也一再被称之为写作研究的「黑匣子」。其实何止文论家,就连作家自己对于灵感,也是无法准确掌控的。灵感稍纵即逝,灵感也突如其来。于是,之前一直认为灵感对写作的重要性,将灵感当成写作的必备条件,其实带有了传统的偏见。正确的解释只能是:写作活动促成了灵感的诞生;而并非灵感诞生了写作活动。
柴可夫斯基称,灵感就像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客户。等待他的到来,你可能要花好长时间。定期写作,你就会发现好的想法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威廉·诺特在他的《小说的技巧》一书中也提到一个观点:当你只是做好你自己,不再需要那位反复无常的客户时,他往往就来了。他同时还指出:当你比较那些在你灵感期写的章节,和你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写的章节时,你发现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这其实都说明,灵感并非写作的必须,它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些为了等待灵感到来而不写作的人,显然只是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那么,当我们缺少灵感,不知道如何开始写作的时候,可以尝试以下这几种做法:
第一个可以尝试的做法是记录梦境。
在白天,我们必须认同一系列的日常秩序。但到了黑夜,我们可以放下戒备,去做自己。特别是进入梦乡以后,我们所有警戒都已松懈,大脑开始自由挥洒,这个时候,你所感受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所想到的故事又是什么?梦境可以告诉我们这些。
所以,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床边放只笔、放张纸,或者用手机记录下来。梦境经常稍纵即逝,所以要在第一时间记录。或许,它就会成为我们下篇故事的内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好多作品都源自梦境,比如夏目漱石的《梦十夜》、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鲁迅的《野草》、兰波的《地狱之夜》等等。
一般来说,梦境都会比较怪诞、离奇、有趣,这些恰好可以成为写作的很好素材。我们可以先把它概括记录下来,然后,以此作为大纲,慢慢地拓展和完善其中的细节,将它进行再次深加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