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写作的最初起点应该是诗歌。诗歌能让你更关注自己所思所想,更关注灵感。同样,也能让你的语言更加诗意与准确。很多著名作家,最开始的写作都是来源于诗歌,比如曹雪芹、路遥、贾平凹等等。如果你仔细翻阅作家的传记或是个人日记,你会发现这条规律的。同样的,无论中国还是国外,文学的起源全部都是诗歌。诗孕育了其它种类的文学,诗是萌芽,诗也是最高境界。更或者说,一个人倘若有诗性,一篇文章有诗性,那便是真诚的人,好的文章了。
我们也需要去读诗,哪怕读不懂也没关系,只要其中有一两句话,打动了你,这便是读诗的意义。它是向内的,读诗能让你更加向内注视,看清自己。关于写作,我也经常会念叨,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写写诗歌呀。诗歌是所有写作的基础。诗歌因其情感的真诚和语言的精炼,能为所有的文学体裁打下坚实基础。同样,当我们写诗的时候,我们对外在世界,对我们自己的认知都是特别敏感的。诗歌让我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灵魂,更加挖掘内心的黑暗面,更加的细腻,也更加的深刻,而这一切,难道不正是写作的意义吗?
首先,诗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生活,发现真实而富有诗意的自己。
爱尔兰有一句谚语,「细数上帝所赐之福时,我数了你两次。」这句话同样可以运用在诗歌创作上,那就是——去把生活体验两次。第一次我们是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我们在实在的物体和人物之中真真实实地活着;第二次则是我们借由现实生活,去创造一个崭新的生活,我们与神性同在,虚拟了一个个场景和人物,我们似乎在创造世界。我们的体验成为与上帝同在的体验,体验悲苦,体验光明与黑暗,体验虚无,也体验红楼一梦的哀叹。
而这个时候的我们,也许就是在思考存在的状态,就可谓是「诗意的栖居」了。
写文章有大体范式,但这对诗歌而言,却是万万行不通的。诗歌的随性程度可以大到无穷,因为人的心灵状态本身就如同水的流动,可以潺潺[ ]流淌,也可以恣意妄为,甚至形成浪花,冲突天际。诗歌是自由的,越自由,才越开放,也才能称之为好的诗歌。所以,对写诗之人而言,首先应当具备的条件就是自由。也就是放下所有身心的束缚,敞开自己,并坦然面对自己,最终将之形于语言。比如《死亡诗社》中的基汀[tīng]教授,就是通过怒吼、施压等方式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吼出了最想表达的东西,而这些,恰恰就是诗歌。
我们的潜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