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鲁迅:在作品中,「我」究竟是谁?(第1页)

我曾经拒绝过鲁迅,总感觉他的旗帜太高昂;可现在我也最爱鲁迅,在鲁迅这里,我看到一个人,一个真真切切的人,他的矛盾与痛苦,希望与绝望……看到他与这个世界的努力和解,而最终的不欢而散。鲁迅不是神,拉下神坛之后的鲁迅才是真的鲁迅。作为「中间物」鲁迅,本身就难以捋清自己存在的种种矛盾和悖论的思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他的身上背负着责任,他不仅要「叫醒熟睡的人们」,而且还要给他们以希望;但作为一个思想者,他清楚明白内心的困惑与挣扎,悲观主义与虚无主义。

鲁迅有一本小册子叫《野草》,很多人或许读惯了他的杂文,对这本小册子很陌生,甚至听都没听过。但只有在这本小册子里,鲁迅才敞开了心扉,去思考人生的虚无,去直面真实的惨淡。鲁迅知道,这些思想太过黑暗了些。于是他说,《野草》是写给自己看的,《野草》不适合年轻人阅读。他生怕这些黑暗,把那些向往光明的年轻人堵在路途,丧失往前走去的斗志。可以说,只有看过《野草》的人,才能更加懂得鲁迅。

他从来都不是战士,而且也不可能是战士。他没有战士的雄心壮志,相反,他有的是怀疑,怀疑启蒙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有点自暴自弃,认为启蒙者最终会成为没用的「血馒头」,丧失自我却不会有任何改进。你甚至会觉得,鲁迅像极了在幽暗巷子里乱窜的小孩子,天色幽深,他被碰的鼻青脸肿,哇哇大哭却无人帮助,于是只好在这幽暗的天色中,坐下来,一脸迷茫。可是他仍要往前走啊。这是他的宿命,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就像 1925 年鲁迅创作的《过客》中的过客一样,他虽然很是疲倦,但仍然往前走去。至于前面是什么,是坟墓还是花丛,都不再重要。负重前行才是过客的使命所在。我们误解了鲁迅,我们也因此误解了一个好的作家。比如《祝福》,它真的只是批判封建性吗?不尽然。在这里面,作为旁观者的鲁迅,他没能回答祥林嫂的疑问,那么,鲁迅自己也参与到了迫害祥林嫂的队伍之中。悲剧的发生,往往你我都逃脱不了责任。

喜欢写小说的朋友,一定要仔细研读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除过上面所讲的鲁迅小说内容的极大阐释空间之外,鲁迅小说的结构以及叙述方式等等都不是重复的。他的每篇小说都在开辟一个全新的叙述角度。因此,要学小说写作,鲁迅绝对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毕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很多都将鲁迅看成他们的导师。比如说鲁迅小说中的人称设置也是很有意思的,简单的「我」的视角,都被鲁迅写成不一样的感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