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向内看就对了!(第1页)

写作有两方面的维度,一是生活宽度,另一种则是生命的深度。而很多人注重了前者,忽略了后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生命深度的挖掘上达到了令人惊颤的程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时间通常是在夜晚,他七点半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五点。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在黑夜工作,可以免受外在事物的打扰。作家在黑夜写作,不仅仅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此外还有许多:比如鲁迅,卡夫卡,海明威,杜拉斯,路遥等等。

其实,黑夜即代表着孤独。不受外在事物的打扰,而专注于内心,寻求内心的丰富和完整。写作者即是在创造一个世界,他们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任意驰骋,他们与外在的世俗世界得以完全脱离。黑夜是一种魅惑,它让作家们沉醉不起。

弗洛依德有个著名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是最为野性的,是人最为原始的一面;自我则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世俗的一面;超我即神性的一面,人超越自我限制而达至的神性。而在这三者中,自我和超我都是经过刻意伪装和改造过的,并不真实。唯有本我,这个隐藏在内心深处,耻于显现的我,才是最为本真的状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就是本我的写作,他不受外在的名声影响,不为债务所累,他将写作全然交付心灵,他的写作完全是向内看的写作。这在他的日记中有深刻表现,他说:「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如果你一辈子都在解这个谜,那你就别说浪费了时间。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是一个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敢于挖掘真实而隐秘的人。在《罪与罚》中,拉斯科尼科夫深爱着索尼娅,但一瞬间,他又觉得他恨她,这样的念头让他惊恐不安。其实想想,又何尝不是?人类的情感从来都不会是单一的,它是复合体,总能将两个截然相反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爱一个人最深,难道不也是恨一个人最深么。我们渴望在爱情里超越自己的短暂性和虚无性,渴望爱情能满足对永恒的期许。然而,这种渴望并不能长期存在,它具备了偶然性和随时性。在爱情里,我们觉得对方就是唯一,背景全部虚化。但是背景也会突然蹦出来,于是,完美的幻想全部落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描述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心理时,可谓大手笔。整本小说是拉斯科尼科夫犯罪前几天准备时期的心理,和犯罪后几天的忏悔心理。拉斯科尼科夫的心里藏了一个恶魔,他对索尼娅痛苦地说道,「当我在黑暗里躺着,想象着这一切的时候,是魔鬼在诱惑我吗?啊?」魔鬼的诱惑,促使他犯了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