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那会,硬拉着舍友去汉唐书城听陈忠实的讲座。也许因为都是陕西人的缘故,对陈忠实、贾平凹、路遥,都热爱得很。那时候的陈忠实,身体看着还健朗,聊起文学来精神很好。而那次,他演讲的题目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原是海明威的一句话,陈忠实偶然看到,便将之奉为写作圣经。「寻找自己的句子」,陈忠实一遍遍咂摸着这句话,也一遍遍将之运用到写作中,不懈怠丝毫。陈忠实对这一句话进一步阐释道:「遵循寻找——发现——探索的循环途径,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挖掘人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句子,才称得上属于自己的句子。」也就是说在自己深刻经验、体验之后,才能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句子。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于是,陈忠实用一生的时间,来追寻属于自己的句子。他用自己的写作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八十年代,陈忠实陷入了一个困境,面对时代的大波动,他不知道应该写什么?这是写作者都会面临的问题,是写什么的问题。陈忠实当时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剥离。他剥离了七十年代的写法,那种迎合时代的、曲调高昂的写法;他把目光放在他从小生长的地方——白鹿原。他寻找到了写作素材。毕竟,写作不是自个儿的事,写作也还要想着读者。陈忠实的「白鹿原」也不再是他的白鹿原,而变成了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如陈忠实所言,寻找到了要写什么,还不够,必须要从中发现出新意和深度来。同是写农村题材,为何有的写得很打动人心,有的就写得很一般,这就要归结于发现的能力了。沈从文展现了农村悲凉的美;路遥表达了城市与农村中间人的顽强奋斗历程;陈忠实则将新旧交接时期,农村人内心的困惑等等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以,寻找到题材还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题材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到底发现了什么? 发现之后,就是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找到自己外在句子的过程。语言是外衣,作家要学会用最习惯、最自我的方式去写。因为只有这样,你的语言风格和行文风格才能形成。写作初期你可以模仿,比如鲁迅、沈从文、汪曾祺等的句子就写得很棒,长短句的运用很自如,语义的无限循环与生发,意象阐释得惟妙惟肖……但慢慢地,要学会综合,学会发现自己的特点,最后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文风。而这一切的习得,与多看书,多感悟,多写作是分不开的。
这样一个经由寻找——发现——探索的过程,并没有很快完成。陈忠实也认为这是要经历若干「循环途径」的。所以,从寻找到发现再到探索,是不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