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投稿过程中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被拒稿。作为一名科学家,没有什么比花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研究一篇论文,结果却被自己选择的期刊拒绝而更让人心碎的了——尤其是当你真的觉得自己在做重要事情的时候。
一篇稿件被拒绝的原因多种多样,指不定在哪个环节出了个问题,你的稿件就被拒了。
本身,科学出版就会具有不确定性,声名显赫如《Nature》《Sce》,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虽然我们无法操控编辑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保证我们的论文质量,在投稿之前,我们一定要尽量的减少自己的问题:一方面,作者在科学论文写作中应严格遵守文章格式;另一方面,科学文章写作时应避免一些写作「雷区」,遵循上述原则,将有效提高一篇文章的发表概率。
有关论文投稿的经验我会放到之后的章节再来进行分享,这次我就先化身排雷斗士,以一个期刊编辑的角度来告诉大家,学术写作中应该遵循哪些格式,并应该避免哪些写作「雷区」。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介绍过,一篇学术论文,如果想被学术期刊接受,必须符合以下四项标准:
(1)论文的内容必须与期刊的范围相符;
(2)论文的质量,如研究方法、可行性以及写作表达能力等必须足够高;
(3)论文必须呈现一种完全新颖/创新的结果;
(4)论文结果必须足够重要/足够好,因此才值得阅读和发表。
从这四项标准中,期刊编辑就可以提炼出足够的信息来判断这篇学术论文的好坏,因此,这四项标准就是我们写作时应该避免的四类雷区,下面将具体介绍。
雷区一:写作/投稿不符合主题
一篇文章被拒稿的最简单原因就是投在了错误的期刊。往往在写作之初,作者就应该预想出若干理想期刊,在写作中,也应该紧扣期刊的主题。
比如,将生物类的研究进展投稿给计算机学科期刊就是不恰当的,想要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进展发表在生物学期刊也是一定会悲剧的。如果所投稿件的研究主题与期刊的研究范围不符,一份再重要优秀的稿件也将被拒稿。因此,在写作/投稿过程中,应该仔细查阅你想要投稿期刊的主题范围,以确保准确的范围匹配。
如何避免投到了错误的期刊?如何判断这个期刊是否值得投稿?方法很简单,在投稿之初,你应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