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参考文献这事,我先给大家讲两个历史上相关的小八卦。
大约在 1637 年,法国学者费马在阅读数学典籍时,曾提出一种猜想,并将此猜想记录于书中。他说:「关于这个猜想,我确信已经发现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书页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这个猜想折磨了科学家 300 多年,直到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John Wiles)及其学生理查·泰勒(Richard Taylor)于 1995 年将他们的证明出版后,这个「费马猜想」才真正变成「费马定理」。
试想,虽然当时的书页留白不足以让费马写下完整的证明方法,但是应该足够留下几个参考文献作为线索用以提示后人,果真如此的话也不至于让「费马猜想」折磨后世的科学家如此之久了。
另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身上。2002 年钱伟长院士发表文章《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在该文章中,钱院士提到「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如图)」,如此傲娇实乃学术大家。
2002 年钱伟长院士发表文章《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在该文章中,钱院士提到「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顶级科学家开的善意的玩笑,广大同学万万不可模仿;如放在真正的学术论文写作中,上述两种状况都是典型的错误案例。
科学知识的增长应该是渐进的。科学的进步建立在过去的知识上。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一个最重要的支撑就是来自于一代又一代关于知识的公共收集,这也是科学得以在学界保存和传承的机制。几乎所有的科学进步都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之上,因此,把新研究与过去相关研究进行恰当的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
进行比对的主要机制就是引用或参考。在一篇新的科学论文中,参考文献被放置其中,这即创造了新论文与之前科学文献公共集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